健康生活

闊筋膜張肌 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髖關節受傷後到醫院就診,總是會被醫生告知是闊筋膜張肌的問題,那麼到底什麼是闊筋膜張肌呢?大多數人對此並不是很瞭解。其實闊筋膜張肌是大腿外側的一塊兒很小的肌肉,一旦它受傷就會讓人們出現站立行走困難的狀況。

在我們大腿最上端的外側部分,有一塊很小但很重要的肌肉,一旦受傷或功能出現了問題,我們日常站立行走都將受到極大影響,它的名字叫闊筋膜張肌

如下圖所示:闊筋膜張肌扁平而呈長方形位於臀和大腿外側,前面是縫匠肌,後面是臀中肌。 闊筋膜張肌藏在兩層闊筋膜之間,起自髂前上棘,在股骨上、、中1/3交界處移行於髂脛束,止於脛骨上端外側面,有向前牽引(屈)大腿和外展作用

我們在站立的時候,闊筋膜張肌會收縮,約束大腿外側的肌肉,增加他們的緊張度和收縮力,還能起到固定膝關節維持站立姿勢的作用。 由於大腿部位的肌肉體積大、活動頻繁,所以使闊筋膜張肌張力增大,產生摩擦的機會增多,再加上它所處的部位表淺,也容易受到外界的風寒濕和外傷、力量足、的影響,進而發生病變

經常彎腰和坐位工作時,髖關節處於屈曲位,可以引起闊筋膜張肌縮短變性及無菌性炎症的發生。 當我們一側腰臀部、膝、小腿或踝部因病變疼痛,不能負重行走時,另一側腿就要擔負整個體重,這樣長期單腿負重,就會使健側闊筋膜張肌發生勞損性病變。 在大腿驟然後伸而膝伸直的情況下,常引起闊筋膜張肌急性損傷,闊筋膜張肌就會保護性攣縮

那麼闊筋膜張肌攣縮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呢?

一般症狀是臀部疼痛或者髖外側痛,走路抬腿時感覺髖部明顯疼痛,不敢單腿著地負重。 攣縮情況不嚴重時感覺髖部酸、困、脹、痛或不適,行走無力。 一般能堅持中、小量活動,但在開始時和結束後症狀加重,尤其是在做轉體、伸髖及急速改變運動方向動作時尤其明顯

攣縮情況相對嚴重、、時間較長的時候,髖前外方會擁有麻木感,疼痛常常沿著大腿外側放射到膝蓋部位。 如果發生髂脛束攣縮變性,則會在伸屈髖關節時與股骨粗隆相絆產生彈響,形成“彈響髖”。 甚至大腿外側發緊,如同弓弦拉緊一樣,走路較難控制,足尖朝外,出現橫行跛行,步態像螃蟹一樣

如果闊筋膜張肌攣縮的狀況不是非常嚴重,可以用下面的方法進行自我康復:用同一側手的食指和中指按住髂骨前方的髂前上棘處,往後下方一橫掌處用拇指按壓,會產生明顯疼痛。 這個痛點便是主要的治療點。 除此處外,從此點沿闊筋膜向下,至髂脛束,或許還能找到相應的痛點,有的在內側的縫匠肌處也會擁有疼痛,這些部位,也是治療點。

治療方法是用手指提捏痛點部位,放鬆闊筋膜張肌以及周圍軟組織,手法從上往下進行,力量可以由輕到重,提捏20次左右,然後用掌根沿著肌肉走形方向推按闊筋膜張肌,到感覺鬆軟、溫熱為止、如此方法效果欠佳可以選擇刃針療法松解闊筋膜張肌的攣縮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1. 急性發病需適當休息,最好不要施用手法。 2.急性期過後,採取局部熱敷,也可以收到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