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缺鐵性貧血病因有哪些

貧血是常見的一種疾病,發生在各種人群的身上。一般貧血的患者身體狀態都不佳,因為血量不正常,身體機能和免疫都會受到影響。如果是輕微的貧血,其實是可以通過飲食對身體進行調養,針對性的補充鐵元素。

1、需鐵量增加而攝入量不足

兒童在生長期和嬰兒哺乳期需鐵量增加,尤其是早產兒、孿生兒或母親原有貧血者。嬰兒原來鐵貯量已不足,如果僅以含鐵較少的人乳餵養,出牙後又不及時補給蛋類、青菜類、肉類和動物肝等含鐵較多的副食品,即可導致缺鐵性貧血。妊娠和哺乳期中需鐵量增加,加之妊娠期胃腸功能紊亂,胃酸缺乏,影響鐵吸睡,尤其是在多次妊娠後,很容易引起缺鐵性貧血。青少年因生長迅速,需鐵量增加,尤以青年婦女,由於月經失血,若長期所食食物含鐵不足,也可發生缺鐵。最常見的原因是食物中鐵的含量不足、偏食或吸收不良。食物中的血紅素鐵容易被吸收,且不受食物組成及胃酸的影響。非血紅素鐵則需要先變成Fe2

才能被吸收。蔬菜、穀類、茶葉中的磷酸鹽、植酸、丹寧酸等可影響鐵的吸收。成年人每天鐵的需要量約為1~2mg。男性1mg/d即夠,生育年齡的婦女及生長發育的青少年鐵的需要增多,應為1.5~2mg/d。如膳食中鐵含量豐富而體內貯存鐵量充足,一般極少會發生缺鐵。

造成鐵攝入不足的其他原因是藥物或胃腸疾患影響了鐵的吸收,某些金屬如鎵、鎂的攝入,制酸劑中的碳酸鈣和硫酸鎂,潰瘍病時服用的H2抑制劑等,均可抑制鐵的吸收。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手術後胃酸減少影響鐵的吸收等,均是造成鐵攝入不足的原因。此外,妊娠期平均失血1300ml(約680mg鐵)需每天補鐵2.5mg。在妊娠的後6個月,每天需要補鐵3~7mg。哺乳期鐵的需要量增加0.5~1mg/d。如補充不足均會導致鐵的負平衡。如多次妊娠則鐵的需要量更要增加。獻血員每次獻血400ml約相當於丟失鐵200mg。約8%的男性獻血員及23%女性獻血員的血清鐵蛋白降低。如在短期內多次獻血,情況會加重。

2、貯存鐵消耗過多

由於體內總鐵量的2/3存在於紅細胞內,因此反復、多量失血可顯著消耗體內鐵貯量。鉤蟲病引起慢性少量腸道出血、上消化道潰瘍反復多次出血、多年肛腸出血或婦女月經量過多等長期的損失,最終導致體內鐵貯量不足,以致發生缺鐵性貧血。此外,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人造機械心瓣膜引起的機械性溶血,以及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均可因長期尿內失鐵而致貧血。正常人每天從胃腸道、泌尿道及皮膚上皮細胞中丟失的鐵約為1mg。婦女在月經期、分娩和哺乳時有較多的鐵丟失。臨床上鐵丟失過多在男性常是由於胃腸道出血,而女性則常是由於月經過多。

3、游離鐵喪失過多

激離鐵可隨胃腸道上皮細胞衰老和不斷脫落而喪失。在萎縮性胃炎、胃大部切除以及脂肪瀉時,上皮細胞更新率加愉,所以游離鐵喪失也增多。

缺鐵不僅引起血紅素合成減少,而且由於紅細胞內含鐵酶(如細胞色素氧化酶等)活性降低,影響電子傳遞系統,可相起脂質、蛋白質及糖代謝異常,導致紅細胞異常,易於在脾內破壞而縮短其生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