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術後傷口怎樣護理?這些常識一定要懂得

很多疾病都要通過手術來治療,絕大部分的手術都會留下傷口,所以手術後的傷口護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疾病治療的重要部分,下面這些術後傷口的護理方法每個人都應該瞭解。

一、保持傷口乾燥

護理傷口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保持乾燥」。

在傷口上覆蓋敷料、定期更換被血浸濕的敷料、叮囑病人傷口不要碰水,都是為了保持乾燥。因為細菌等微生物的生長需要水分,保持傷口乾燥可以有效預防感染。

「敷料」是指覆蓋在傷口上的紗布、敷貼等物,主要用於保護傷口、保持乾燥、止血、防止感染。

二、嚴密觀察有無出血

甲狀腺手術的傷口在頸部,一旦出血形成血腫,很容易壓迫氣管,引起窒息和死亡。所以,術後應該嚴密觀察有無出血。

這不僅是醫生的職責,也是陪護家屬的重要任務。如果病人感覺氣悶、呼吸困難,應該及時通知護士和醫生。

為了防止傷口形成血腫,手術中一般會放置乳膠片引流淤血。一般在術後1~2天,出血就會基本止住,便可拔除引流條。

即使放置了引流條,也不能麻痹大意。術後醫生還是會準備好拆線用具,一旦病人有呼吸困難、窒息等異常情況,可以及時拆除縫線,解除血腫壓迫。

三、止痛藥可以用

手術當天,麻醉過後,傷口疼痛程度最重。疼痛雖然不直接影響傷口癒合,但會干擾病人的睡眠和食欲,影響病情康復。

醫學的目的應該是緩解、而不是加重病人的痛苦。術後病人如果疼痛明顯,不要強行忍著,可以告知醫生,酌情使用止痛藥。

四、關注體溫變化

手術後,一般都有輕度發熱。這是手術時受損傷組織被身體吸收的正常反應。5天以後體溫就會趨於正常。

如果手術5天后體溫仍有升高,並伴有傷口紅腫發燙、疼痛加重,要警惕傷口感染化膿。

不過,手術後兩三天,傷口一般都會有些水腫,縫線的針眼也會稍有發紅。這是正常現象,要與感染相區別。

五、配合醫生,正確地換藥

換藥主要是醫生的工作,但也需要病人和家屬的理解、配合。

1.避免人為污染傷口

有的病人和家屬,為了看看傷口多大、縫了幾針,會自行揭開傷口上的敷料,這就會造成傷口的污染;還有的家屬喜歡在醫生換藥的時候,湊到跟前圍觀,這樣也容易造成傷口污染。

2.一般的傷口不需「特殊上藥」

常有病人要求醫生給傷口「上藥」。他們認為,手術以後在傷口上塗抹或者噴撒一些特殊的藥物,可以幫助傷口儘快長好。

其實,醫生說的「換藥」就是消消毒、更換一下敷料,並不需要額外使用其他藥物。只有在傷口感染或有肉芽創面的時候,醫生才會根據病情需要,使用「洗必泰」溶液、高滲鹽水、「生肌散」或凡士林紗布等做特殊處理。

3.換藥的次數不是越多越好

換藥次數應該根據傷口滲出、生長情況而定,並不是越頻繁越好。敷料上有較多的滲血時,需要及時換藥,以保持乾燥、防止感染。

過勤的換藥,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成為不良刺激,不利於、甚至抑制傷口的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