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

都是臥推,杠鈴、啞鈴、器械有啥區別?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練胸經典#臥推#,說一說練了多麼多年的杠鈴臥推、啞鈴臥推、器械史密斯臥推,到底有何不同!

1/這三種臥推,有何不同?

先說單純靠看,杠鈴、啞鈴、器械史密斯,這三種臥推的差異在哪:

可以看到,雖然都是推起負重的過程,不過不同臥推,細節還是略有不同的:

杠鈴臥推:健身房最基礎、最經典胸部訓練動作,手間距固定、運動軌跡自由;

啞鈴臥推:居家最佳胸部訓練動作,運動軌跡自由、手間距也可以自由調節;

史密斯臥推:健身房器械臥推動作,手間距固定、動作軌跡固定、有安全保護。

2/不同臥推,誰重量最大?誰最刺激胸?

當然,對於大多數童鞋,手間距、運動軌跡固定不固定,他們並不很關心……(雖然這其實是決定臥推效果的關鍵)

他們更關心的:是哪種臥推推起的重量更大?哪種臥推練胸的效果更好?

為此,科學家專門做了一個相關研究:

實驗過程:

科學家找了19個訓練經驗豐富的男性,將他們隨機分三組,分別進行4組*10RM的不同器械臥推+臂屈伸訓練①。

杠鈴組:(10RM杠鈴臥推+臂屈伸)*4

啞鈴組:(10RM啞鈴臥推+臂屈伸)*4

器械組:(10RM啞鈴臥推+臂屈伸)*4

備註:

1.組間間歇相同,兩組之間休息2分鐘;

2.10RM訓練負重,採用被試者之前的平均10RM負重標準;

*10RM負荷的具體負重:

10RM杠鈴臥推≈81.5kg;10RM啞鈴臥推≈70.3kg;10RM史密斯臥推≈74.6kg;10RM臂屈伸≈35.1kg

然後科學家對比了這三種不同臥推,總訓練負重,以及動作相關肌群的肌電水準刺激↓

不同臥推·總訓練負重對比

可以看到,同樣都是10RM*4的訓練強度,啞鈴組和器械組相對完成更多的訓練次數,推起的總重量也更大;

杠鈴臥推組則相對完成次數最少(≈27.8次),總訓練重量也略少(≈2193kg)①。

不同臥推·胸大肌啟動水準對比

對胸大肌的啟動水準:同樣是啞鈴臥推最強,史密斯臥推次之,杠鈴臥推相對最弱①。

也就是說,啞鈴臥推相比杠鈴和史密斯臥推,對胸大肌擁有最強刺激。

啞鈴臥推,為什麼最練胸?

為什麼啞鈴臥推能擁有那麼好的胸部刺激效果?

這就要說回啞鈴臥推的兩大特點:手間距不固定、動作軌跡不固定!

手間距不固定

之前我們說過,胸肌最主要的生理作用,是讓大臂(肱骨)內收,也就是內夾大臂。

手間距固定,大臂直上直下的杠鈴臥推和史密斯臥推,並沒有內夾大臂,所以並不是非常符合胸肌發力……

而啞鈴臥推,手的位置從起點比肩寬很多,到終點與肩基本同寬,動作過程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向內夾的動作,自然更符合胸肌發力,對胸肌刺激更好! 

動作軌跡不固定

臥推是個綜合訓練動作,動作過程中,不光胸肌發力,三角肌、肱三頭肌等也都參與其中。

從胸開始,到鎖骨結束的運動軌跡,能讓臥推過程中的相關肌群,全程都處於最佳發力姿勢,能發揮更大力量,訓練效果自然也更好。

3/不同臥推,各有優勢!

有童鞋可能要說了,啞鈴臥推練胸效果那麼好,那我還做什麼杠鈴、做什麼史密斯,每天練啞鈴臥推不就結了?

且慢!上面研究是採用固定10RM訓練負荷,還穿插肱三頭肌伸展訓練的,所以本身總訓練量和完成次數就有很大關係。

啞鈴臥推10RM單次負重最小,動作中肱三頭肌參與發力也少,自然最好完成次數最多,總訓練負荷最大咯。

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臥推還是各有各的好!

不同臥推,對前束的刺激對比

比如對三角肌前束的訓練效果,可以看到,史密斯臥推要更勝啞鈴、杠鈴臥推①。

這可能是由於史密斯臥推,運動軌跡最為固定,需要三角肌前束更多參與發力有關。

不同臥推,對肱三頭肌的刺激對比

 

對肱三頭肌的刺激,杠鈴臥推和史密斯臥推,由於手間距固定,需要肱三頭肌更多參與“推”起過程,也甩啞鈴臥推好大一步①。

另外,在4組10RM臂屈伸動作中,杠鈴臥推組的被試,更是擁有最強肱三頭肌啟動水準①。(不過這就涉及到預啟動理論了,挖坑後填~)

4/總結一下:

所以總得來說,不同臥推,其實各有各的好↓

 啞鈴臥推 訓練負荷最小,但最符合胸肌發力原理,對胸肌啟動水準高;

 杠鈴臥推 訓練重量最大,對胸肌、肱三頭肌、前束綜合刺激最佳;

 史密斯臥推 訓練重量也大,不過由於軌跡固定,對胸肌效果沒杠鈴臥推好,對前束刺激倒很強;另外,器械更安全,還可以做各種半程組。

我們的建議呢,則是推薦大家三種臥推都要兼顧:

比如剛入門或者在家的時候,可以採用啞鈴臥推更針對練胸;

等重量上來了,就應該進階杠鈴臥推提升訓練重量和維度整體;

然後在突破平臺期的時候,還可以嘗試搭配史密斯機做力竭半程組。

畢竟全身肌肉是一個整體,均衡訓練,一個也不落,才能更好的增長圍度、雕塑細節!

PS:今天木有福利篇~我決定把找福利的時間都用來找研究,幫你們變身福利!就醬紫(真的不是偷懶!)……

參考文獻:

①De, A. F. D., Willardson, J. M., Paz, G. A., Bezerra, E. S., & Miranda, H. (2016). Maximal strength performance and muscle activation for the bench press and triceps extension exercises adopting dumbbell, barbell and machine modalities over multiple sets.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