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疾病查詢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在平時很少發生,那麼究竟引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病因有哪些呢?對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臨床表現有哪些症狀呢?醫學上對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檢查方法有哪些?下面就跟三九養生堂的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病因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狀態、血液粘著性增高及高齡等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危險因素。其中吸煙與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二者均可使周圍動脈疾病的發生率增高3~4倍,合併存在危險性更高。其次是高脂血症,尤其是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與全身多部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密切相關。及時發現導致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並加以控制,能夠延緩動脈硬化的進程,降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生風險。

發病機制

動脈硬化閉塞症的主要發病機制可有下列幾種學說。

1.損傷及平滑肌細胞增殖學說

各種損傷因素,如高血壓、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學物質刺激、免疫複合物、細菌病毒、糖尿病及低氧血症等,導致內皮細胞損傷。內皮細胞損傷後分泌多種生長因數、趨化因數,刺激平滑肌細胞(SMC)向內膜遷移、增殖、分泌細胞外基質並吞噬脂質形成SMC源性泡沫細胞,最終形成動脈硬化斑塊

2.脂質浸潤學說

該學說認為血漿中脂質在動脈內膜沉積,並刺激結締組織增生,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在該過程中,內皮細胞損傷、通透性增加及脂質轉運障礙可能起主要作用。

3.血流動力學學說

在動脈硬化的發病過程中,血流動力學因素起也起到一定作用,並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部位存在相互關聯。研究證實,動脈硬化斑塊主要是位於血管壁的低切力區。而湍流則對斑塊的破裂或血栓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4.遺傳學說

遺傳學調查顯示本病有家族史者比一般人群高2~6倍,可能是由於遺傳缺陷致細胞合成膽固醇的回饋控制失常,以致膽固醇過多積聚。

臨床表現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一般見於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等危險因素。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症狀的有無和嚴重程度,受病變進展的速度、側支迴圈的多寡、個體的耐受力等多種因素影響。症狀一般由輕至重逐漸發展,但在動脈硬化閉塞症基礎上繼發急性血栓形成時,可導致症狀突然加重。

早期可無明顯症狀,或僅有輕微不適,如畏寒、發涼等。之後逐漸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這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特徵性症狀。表現為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患肢疲勞、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時間;休息後症狀可完全緩解,再次行走後症狀複現,每次行走的距離、休息的時間一般較為固定;另外,酸痛的部位與血管病變的位置存在相關性。病變進一步發展,則出現靜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時就存在肢端疼痛,平臥及夜間休息時容易發生。最終肢體可出現潰瘍、壞疽,多由輕微的肢端損傷誘發。

對於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可用Fontine分期或Rutherford分期進行劃分,以增加臨床評價的客觀程度,並使各類臨床治療結果之間具有更強的可比性。目前常用的是Rutherford分期,由輕至重分為0~6共七個等級。

1.Rutherford0級

無臨床症狀,踏車試驗或反應性充血試驗正常,無動脈阻塞的血液動力表現。

2.Rutherford1級

輕度間歇性跛行,完成踏車試驗,運動後踝動脈壓>50mmHg,但休息時踝動脈壓低於約20mmHg。

3.Rutherford2級

中度間歇性跛行,界於1和3之間。

4.Rutherford3級

重度間歇性跛行,不能完成踏車試驗,運動後踝動脈壓

5.Rutherford4級

缺血性靜息痛,休息時踝動脈壓

6.Rutherford5級

小塊組織缺損、非癒合性潰瘍,局灶性壞疽伴足底彌漫性缺血改變,休息時踝動脈壓

7.Rutherford6級

大塊組織缺損,超過蹠骨平面,足部功能無法保留,其餘標準同Rutherford5級。(標準踏車試驗在15度斜面上,速度為每小時2英里,時間5分鐘)。

檢查

1.一般檢查

因患者多為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種伴隨疾病及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需全面檢查,包括血壓、血糖、血脂測定,及心、腦血管評估等。

2.特殊檢查

(1)節段性動脈收縮壓測定

測量下肢動脈不同平面的壓力水準並雙側對比,如動脈存在明顯狹窄,則其遠端壓力明顯降低,可初步確定動脈有無病變及其部位。

(2)踝肱指數(ABI)

應用多普勒血流儀與壓力計,測算下肢踝部動脈收縮壓與上肢肱動脈收縮壓之比。靜息狀態下ABI一般在0.91~1.30之間,高於1.30提示動脈管壁僵硬不易壓癟;ABI在0.90~0.41之間提示存在輕-中度缺血;ABI≤0.40,提示存在嚴重缺血。另外還有趾臂指數(TBI)可以瞭解末端動脈病變情況。

(3)經皮氧分壓測定

通過測定局部組織的氧分壓,可間接瞭解局部組織的血流灌注情況,評價缺血程度;並可用來判斷肢端潰瘍、傷口的癒合趨勢,經皮氧分壓過低,提示傷口不易癒合。

(4)彩色多普勒超聲

為常用篩查手段,可見動脈硬化斑塊,管腔狹窄、閉塞等。該方法無創、方便且花費較低,但對於治療的指導意義不大。

(5)CT血管成像(CTA)

已成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首選檢查方法,可清楚顯示動脈病變的部位、範圍、程度;明確診斷,並為治療方案的確定提供幫助。不足之處是由於需使用含碘造影劑,對腎功能可能造成影響,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6)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同CTA,亦可為下肢動脈動脈硬化閉塞症提供明確的影像學診斷,優點是無需使用含碘造影劑,但對鈣化的分辨能力差,並可能會高估病變的嚴重程度。

(7)數位減影血管造影(DSA)

為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金標準,能確切顯示病變部位、範圍、程度、側支迴圈情況,延遲現象可評價遠端流出道情況。DSA對於病變的評估及手術方式的選擇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有條件的醫院,可在造影的同時行血管腔內治療,同期解決動脈病變。

診斷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典型臨床表現,配合無創或有創血管檢查,診斷一般不難。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患者的注意事項

戒煙

吸煙與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關係已經很明確,吸煙者發生間歇性跛行是非吸煙者的9倍。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相關知識有了全新的認識了呢,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在我們生活中時有發生,對於此類疾病我們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避免引起病情,以上介紹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