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多吃霜淇淋,大腦會“結冰”?

天兒熱了,吃霜淇淋的多了,不過孫女士在連吃了幾個霜淇淋後,感覺頭疼,睡不著覺。經檢查,孫女士被診斷患上“腦結冰”。

怎麼還有“腦結冰”?初聽到這個名詞是否感到恐怖?我們知道,大腦是人體最重要、最嬌嫩的器官,它對於環境的要求極高,過冷、過熱,血流過少、過多,都會造成不良的後果,如果大腦真的結冰了,將會是災難性的後果。

“腦結冰”到底怎麼回事?

其實,“腦結冰”並不是大腦真的結冰了,所謂“腦結冰”是指因大量的、快速進食霜淇淋等冰冷食物,低溫刺激口腔而引發的一種以頭痛為主的連鎖反應。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醫學界就注意到這種情況,由於多在吃霜淇淋後發生,而被稱為“霜淇淋頭痛”,醫學家們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

為了探究“腦結冰”的來源,筆者在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進行了專業的檢索,並沒有發現“腦結冰”的文獻,說明國外並沒有這樣的說法,相反,關於“霜淇淋頭痛”的文獻倒是可以查到一些,因此,“腦結冰”國外並沒有這樣的說法,也與實際情況不相符。規範的名稱應該是“霜淇淋頭痛”。

因此,我們不建議過多地稱這種症狀叫“腦結冰”,畢竟這不是一個規範的疾病病名,同時也容易引起人們的恐慌,應該稱為“霜淇淋頭痛”。

“霜淇淋頭痛”如何而來?

“霜淇淋頭痛”實質上是一種血管神經性頭痛。導致血管神經性頭痛的原因很多,因吃冷飲導致的頭痛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以前有偏頭痛病史的人,大量吃冷飲受到刺激後,可刺激神經而引起頭痛。2004年在土耳其的一項“霜淇淋頭痛”的實驗研究中證實,在偏頭痛病人中,74%發生了“霜淇淋頭痛”,而在緊張型頭痛病人中,只有32%。臺灣的一項8359例青少年調查中也證實,“霜淇淋頭痛”的患病率在偏頭痛學生中明顯增加,減少或者放棄食用霜淇淋,可減少“霜淇淋頭痛”的發生。

二是冷飲進入口腔後,給溫度相對較高的舌和口腔黏膜造成強烈的刺激,引起顳動脈痙攣,繼而轉為被動性擴張,血流衝擊擴張的動脈壁上的痛覺神經末梢而引起頭痛。同時,冰冷食物刺激到下齶部肌肉神經,並傳導到腦部中樞神經,從而引發頭痛、暈眩等症狀。一項發表在《歐洲神經病學》雜誌上的研究證實,“霜淇淋頭痛”的發生是由於三叉神經通路的陣發性放電和疼痛控制機制的缺陷所致。

“霜淇淋頭痛”怎麼應對?

大量食用冰冷的食物後,出現頭痛,主要是額頭中部或太陽穴附近的劇烈疼痛,並可出現流淚、噁心、嘔吐。持續時間為幾十秒鐘到幾十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

如果吃了大量冷飲後出現上述表現,就要考慮為“霜淇淋頭痛”了,可以自行按摩疼痛部位,也可掐疼痛側的合穀穴,多可緩解症狀,同時,要停止食用冷飲,喝點溫開水提高口腔的溫度,也有助於緩解症狀。

如果經過上述處理,症狀沒有緩解,就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霜淇淋頭痛”的預防主要是避免大量進食冰冷的食物,尤其是在高溫季節,戶外運動後,腦血管是擴張的,如果吃了大量的冰冷食物,或者用冷水沖頭,就會引起“霜淇淋頭痛”。

在寒冷的天氣裡,也要注意頭部的保溫,避免長時間地暴露在寒冷的空氣中,可預防本病。

其實,“霜淇淋頭痛”也並非一無是處,2006年的《國際皮膚病雜誌》上就報導了用“霜淇淋頭痛”治療光化性角化病,其原理就是利用低溫來進行治療,類似於我們常用的冷凍治療吧。當然,在醫療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一治療究竟有多大的實用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連結

喝熱飲料一樣能得“霜淇淋頭痛”

2004年土耳其報導了2例喝了熱的碳酸飲料後,出現的“霜淇淋頭痛”,他們認為,“霜淇淋頭痛”的偏頭痛更容易出現在飲用熱飲料後,其原因除了與攝入飲料的速度和溫度有關外,還與中樞敏感性有關。

因此,“霜淇淋頭痛”不是冰冷食物的專利,應該是各種冷熱不均對口腔的刺激,導致神經和血管之間的相互作用所致。避免攝入過冷和過熱食物是預防“霜淇淋頭痛”發生的關鍵。

應該說,“霜淇淋頭痛”並不是完全由霜淇淋引起的,甚至熱飲料也可以引起,因此,“霜淇淋頭痛”的名稱就不合適了,如何更為準確,更符合實際的命名,還有待于專家的研究。(紀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