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千萬別在孩子面前做這幾件事!

從孩子的出生,他/她已經是家裡的一員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是否該讓孩子知道家裡的所有事情呢?又有哪些事情,一旦讓孩子知道了戶會影響他們的成長或產生嚴重後果?似乎很多家長從沒思考過這些問題。

對孩子不好行為的討論

故事1:

一家三口坐在沙發上,孩子在玩手裡的玩具。

“你說我家孩子是不是不擅長鑽研啊?你看人家孩子,每天起床就要拆裝機器人。”媽媽苦惱地跟爸爸說。

“是啊,我也發現了,這孩子就是懶!”爸爸回應。孩子默不作聲,繼續玩著手裡的玩具,但神情看起來不是很自然了。

對孩子的不好行為,包括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夠優秀的表現、負面的討論,還有孩子之間的相互對比,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討論,除了打擊孩子的信心,讓孩子產生自卑情緒外,很可能會讓孩子背負著類似“不擅長鑽研”、“懶惰”等負面標籤,從而會潛移默化地把孩子的行為往“不擅長鑽研”、“懶惰”等方面靠近。更為糟糕的,是孩子會產生對比自己優秀的孩子的嫉妒,不利於他們人際關係的交往。看似無足輕重的小事,但到了孩子身上恐怕就成大事了。

為啥不把自己對孩子的期望直接告訴孩子呢?

為了某種方便而撒謊

故事2:

週末孩子一家打算郊遊,臨出發時,爸爸接到了一個電話,是爸爸公司的領導讓他回去加班的。爸爸面露難色,媽媽也在一旁打手勢,爸爸淡定地給電話那頭回應,說自己已經在外地探望親戚,路途遙遠,趕回去恐怕也要晚上了。電話那頭相信了。一旁的孩子瞪大了眼睛??爸爸不是讓我不要說謊嗎?

這是小事?很多家庭不以為然,但這種孩子知道真相的”方便伎倆“,就相當於給孩子赤裸裸地傳授撒謊。別不當一回事,孩子很快能把這一“技能”學得忒溜。說不定他哪天不想刷牙就會告訴你,他已經刷了;哪天不想洗手就會告訴你,他洗過了;哪天不想上學跑去玩就會告訴你,他正在學校上課……

為啥不給孩子當好誠實的榜樣呢?

對家裡老人或他人的評價

故事3:

“你媽帶孩子真的糟糕,怎麼能帶孩子到超市拿了滿滿一袋的免費塑膠袋呢?竟然還要讓孩子動手!貪小便宜的壞毛病肯定要把孩子帶壞。”媽媽很生氣。

“沒辦法,我們又沒錢請保姆,忍著吧。”爸爸回答。

“你不知道貪小便宜一旦養成了就不能改嗎?”媽媽提高了音量,氣憤得雙頰泛紅。

“要不你自己帶吧……”爸爸也生氣了。

孩子在一旁看著電視。

晚飯時,孩子跟奶奶說:“奶奶,我以後要忍著你。”夫妻倆面面相噓,非常尷尬。

無論是對老人的評價,還是對其他人的評價,都不應該在孩子面前做。背後評價會演變成嚼舌頭,孩子也會學得很快,說不定她哪天回家就會跟你取笑班裡某個同學。並且,孩子不懂人情世故,他們不知道哪些事情只能自己關起門討論,哪些事可以隨意傳達,家長在孩子面前對其他人的評價,恐怕會給自己製造人際的麻煩。

為啥不把事情的的評價而不是對人的評價直接告知孩子呢?

父母間相互攻擊

故事4:

孩子從睡夢中被父母激烈的爭吵吵醒。夫妻倆相互攻擊,爸爸指責媽媽貪婪又吝嗇,媽媽指責爸爸好吃懶做、不負責任、小氣……陳年舊事口無遮攔地宣洩。即使看見孩子在他們面前坐著,他們也停不下來了,沒有人吞下這口氣,互不相讓,越吵越起勁。後來父母和好了。但是有一天,爸爸在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不要亂扔垃圾,孩子撅嘴巴說:“我才不聽你的,媽媽說你好吃懶做。”

氣憤是衝動的魔鬼,會讓人在爭吵中吼出平時不敢說的話和事情,互相傷害和詆毀。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孩子目睹是可怕的,不僅父母的形象受損,連他們教育的權威性也會削弱,繼而他們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會發生動搖。更嚴重的,會讓孩子模仿,把爭吵當成解決問題的方式。

為啥不平心靜氣地討論呢?忍不住的怒火,也別在孩子面前宣洩。

夫妻倆那種事

很多家庭都注意這樣的事情,但還會經常在媒體中看到類似的一些逗比的“意外”。太隨意了,會給孩子帶來陰影,還會傷害到孩子。成人的世界,孩子們未懂,他們更多看到的是小朋友之間互相打鬥和憤怒的吼叫,但是像父母這樣的龐然大物竟然也會“打架”,著實讓人恐懼。

為啥不避開孩子呢?至少也要料想意外發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