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給孩子樹立榜樣,在孩子面前永遠別說這4句話,傷自尊,有這樣4句話,對他有幫助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們當父母的真的是摸著石頭過河,自己有時候越不知道教育的是不是非常正確的,我們一味地說教其實也會給孩子的心裡造成排斥,適當的智慧能夠增進我們和孩子的關係,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教育孩子絕不是簡單的說教那麼簡單,有時候,一個巴掌、一句責備,可能你根本沒有在意,孩子的心靈就受到了永遠的傷害。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話是不能喝孩子講的,不然很容易給他的心裡造成傷害。

孩子無疑是家長的心頭愛,可是正因為如此,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很高,望子成龍的心情急切,常常會脫口而出的一些話,自己覺得沒有什麼,可是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健康心理都是從小建立的,千萬不要忽視,在孩子面前不要說這4句話!

1、“你怎麼什麼都做不好,你看看人家!”

許多家長的通病就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尤其是拿自己家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家的長處比,非常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心理也是想進步的,向上的,這一點家長要知道。

耐心的去理解孩子,發現孩子閃光的地方,多多鼓勵孩子。孩子的世界是很單純的,很可能因為這樣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在小小年紀的時候留下陰影,容易自閉,長大以後更容易叛逆。

2、“別再這樣了,我說不行就不行!”

這句話可能起到一時的作用時是暫停了孩子的某項行為或動作,可是並不能讓孩子從心裡服氣。只是因為你是家長,你可以管住孩子。如果孩子漸漸長大呢?漸漸有了反叛心思呢?那時的你再說這句話還有作用嗎?

不要總是拿出你是家長的威風來,有時候你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多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真的不對,也要耐心的交流,不要總想著一步到位,直截了當,告訴孩子其中的道理,你是為了他好。

3、“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吧,我不管你了。”

孩子是很需要安全感的,如果家長老對孩子說這句話,很容易讓孩子喪失安全感,有種被拋棄,遺落的感覺。儘管家長的本意不是這樣,但是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家長又何必和孩子慪氣呢,一個不屬實的玩笑話也會對孩子影響很深。

孩子是容易犯錯誤,那是因為他的是非價值觀還沒有成熟。家長管教孩子的時候可以適時的批評,可是要注意方式方法,更要注意自己的語氣,不要說一些無關緊要的氣話。

4、“我看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不會有多大出息。”

其實說這句話的父母也很幼稚,誰家父母會隨隨便便看輕自己家孩子的未來呢,還給孩子這樣的定論。是故意刺激孩子的嗎?還是只是呈一時嘴癮?可這句話會非常的傷害孩子,小小年紀,也是有自尊心的,也需要保護的。

也許孩子覺得父母都不相信自己,那自己就破罐子破摔好了。家長要注意自己平時與孩子說話的方式,三思而後行,不要去故意刺激孩子,不要故意打擊孩子。

有這樣4句話,對他有幫助

1.“你來決定……”

如果你要讓孩子來做什麼事情,或者你想阻止他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你可以說這樣的話——“你來決定吧,……”給他一個清晰的認識:我自己決定了我的行為,同時對我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你的孩子正和他的夥伴在家裡瘋鬧,你可以對他們說:“這樣大聲會影響到鄰居的休息,那麼你們來決定吧,是安靜一點兒呢還是到外面去玩兒?”如果他們已經選擇出去玩兒了,但5分鐘後他們還在屋裡大喊大叫,你就可以接著說:“你們剛才已經答應了到外面去玩兒了不是嗎?”這樣做,既可以教會孩子明白選擇就意味著承擔後果,而且也可以使父母避免總是充當一個約束他們的壞員警的角色。你選擇了,並且對它負責,這就是真正的自由。

2.“我愛你,但我不喜歡你的這種行為。”

教導和約束,對於孩子來說總是必要的。但你一定要把他不好的行為和他這個人分開——這會使你和他都懂得,不好的行為並不意味著做這件事的人就是“壞人”。在你管教他的同時告訴他:“我為你指出什麼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行為,正是出於我愛你,儘管我不喜歡這種行為,但是我愛你!”這樣同樣能夠給你自己一個提醒,你的目的是糾正和引導孩子的幼稚和無知,讓他變得更加可愛和優秀,而不是僅僅為了教訓或懲罰。同時,這也能夠使你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更能保持平靜平和,而不至於表現出低品質的、起不到榜樣作用的咆哮。

3.“你要知道,不同的人會有自己不同的需求。”

當你的孩子又在重複那句“這不公平!”的時候,你需要做的不是呵斥或忽視他,而是要耐心地讓他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事實上,每個人並不是一定都會得到同等的待遇的,在這種狀況下,“公平”真實的含義其實是“每個人在他需要這個東西的時候得到它”。於是,如果你買了什麼禮物給親戚的孩子,你不要再買一份給自己的孩子,以示“公平”或“安慰”。試想如果別的孩子生病了,你的孩子是不是也要一起吃藥呢?

4.“告訴我,你心裡真實的想法!”

當你的孩子在被激怒的時候,很可能會破口而出那些難聽的話來:“你這混蛋!”或者“我討厭你!”因為這是他們在情緒激烈的時候所能想到(或者說模仿到)的最“狠”最解氣的話。但你作為父母,你需要幫助你的孩子更深一些地瞭解自己的情緒——究竟是什麼激怒了他,讓他感到憤怒(或者是不安、委屈等等),幫他分析整個事實。比如在他自己暫時理不清頭緒時,你可以給他一些幫助:“你不高興是不是因為娜娜跟別人說了你告訴她的小秘密?”根據事實,幫孩子掌握自己的情感,教導他在這種時刻應該怎麼想,讓自己能平和,能和他人處理好關係。這樣,將來在沒有家長在身邊的時候,他們也能學著克制和緩解自己的情緒了。

Tips

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你需要記住這些——

讓孩子覺得他是你的朋友,對於你的要求,他的回應和參與是被期待、被尊重的,而不是讓他覺得只你不滿了,他就成了你的對立面了。

對孩子說話不要過於用“技巧”。例如“我剛才跟你說什麼來著!” 這種只問不答的反問句,其實隱藏的是你對孩子沒有遵循你的話的指控。你直接並嚴肅地表達你的意願,能減少孩子很多困惑,有利於親子之間的溝通。

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孩子在這個年齡表現出的頑固、索求和自我為中心,是合宜並可以接受的。父母對他們需要更多理解。當你發怒的時候,你的“自我為中心”要比他的更不可原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