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嬰幼稚教育誤區:別為你孩子的自私高叫好極了

“我的”“都是我的”,幾個小朋友在一塊兒分糖果,其中一個要把所有糖果都納入自己口袋,在一旁的孩子他媽見狀很得意,認為寶寶好樣的,夠機靈。殊不知,這樣的態度助推了寶寶自私性格的形成。

寶寶天生就很“自私”

2~3歲的寶寶常常顯得比較“自私”,他們不喜歡跟別人分享。其實,對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來說,他們的這種行為是很正常的。到了2歲左右,寶寶開始懂得擁有的概念,並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在他心目中,只要他喜歡的東西,就都是他自己的,更何況那些本來就屬於他的東西呢。因此,他容不得別人侵犯,只要他的利益受到一丁點威脅,他就會迅速行動起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爸媽教寶寶“自私”起來

小明不知怎麼變得自私起來。小朋友找他借玩具,他擺擺手說:“不借,借給你,我就沒得玩了。”他手裡拿著好吃的東西,爸爸媽媽開口向他要,他也藏得緊緊的。”這樣的情況遇得多了,小明媽生氣地說:“小明,你怎麼可以這樣自私?”小明聽了媽媽的話,委屈地掉下了眼淚:“上次你不就沒把家裡的醬油借給鄰居阿姨嗎?你說,‘把自己的東西借給別人,自己就沒了’。”這下小明媽愕然了。原來是自己這個不經意的小舉動,讓小明變得自私了。

生活中,一些爸媽給寶寶買了較貴重的玩具,就叮囑寶寶不要給別人玩。有些爸媽甚至很得意自己的寶寶“獨佔”某樣東西,認為寶寶這樣才不會吃虧。這些行為以及心理暗示無疑會使寶寶越來越不願意分享。

如何讓你的寶寶大大方方分享?

在遊戲中告訴寶寶分享並不等於失去。第一階段,通過在家中和寶寶玩遊戲,讓寶寶相信玩具分享後能夠重新回到自己手裡。如:向他借走一樣玩具答應他5分鐘後還給他。第二階段,引導寶寶嘗試和小朋友們進行交換玩具的遊戲。如大家交換玩具3分鐘後歸還,讓寶寶感受自己既能享用別人的玩具,也不會因此失去自己的玩具。最後,組織寶寶們做集體活動,遊戲最好選擇需要團體協作的專案,如一起搭積木。

以身作則,把好的東西分享出去。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而父母便是塗抹這張白紙的畫筆,榜樣的作用往往比說教更容易被寶寶接受。做好孩子的生活榜樣,對每一個父母來說,都非常重要。在客人來時,媽媽可以把最好吃的食品和客人分享,熱情地招待客人;出門坐公車時主動讓位,鄰居有困難時熱心幫助。當你從對方那裡獲得感謝時,作出滿足而高興的表現,以自身行為引導孩子去學會享受分享的快樂。

創造集體相處的環境,上幼稚園是不錯的選擇。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兩歲半了,建議可送他上幼稚園,這對培養他良好的禮貌行為有很大好處。因為家裡的環境是“獨”,容易養成孩子自顧自,不尊重其他兒童的毛病,而幼稚園有很多小朋友,容易養成謙讓、共用、關心他人的好品德。

強化寶寶的分享行為。你要善於發現寶寶表現出的分享行為,並及時給予正面強化和回饋,説明他在各種情況下不斷地、自覺地產生分享的動機和行為。你引導的話語、贊許的目光、微笑的面容、親切的點頭等,能使寶寶受到極大的鼓舞,進一步強化分享行為,願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分享的行為。

作者:美國教育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