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治療頭暈的16種土方法

很多人都有頭暈的現象,時不時就頭暈腦旋的,雖然知道可能是身體健康出問題了,但是又很難解決掉。不要緊,今天小編就教大家一些能夠減輕頭暈現象的方法,一起看看吧。

治療頭暈的土方法

1、熱水泡雙手減輕頭暈

潔淨熱水一盆,把雙手浸入。水量以浸過手腕為宜,並不間斷地加熱水,以保持水溫。浸泡半小時後,頭暈可減輕,甚至完全消失。

2、熱毛巾改善頭暈

將熱毛巾放在後腦勺,每次數分鐘,這樣可刺激後腦勺的穴位,可改善部分患者的頭暈症狀,還可提高反應力和思維能力。

3、雞蛋紅糖治頭暈

豆油適量放鍋內燒熱,將2個雞蛋、30克紅糖(放一點水攪拌)倒入鍋內煎熟,空腹服用,連服10天。為鞏固療效,也可多服幾天。

4、白蘿蔔汁滴鼻治療頭暈

白蘿蔔一個,搗爛擠汁,滴鼻。滴液中可溶入冰片1、5克再用。滴後應保待20分鐘內汁不外流,1日2次。

5、蔥薑治頭暈

蔥莖7根、生薑9克,水煎服,被覆裙,汗出則愈。解表散寒之劑,適用於風寒頭痛,其症痛連項背,常伴惡寒發熱、身痛、無汗、苔薄白、脈浮緊等。

6、菊花川芎治療頭暈

菊花9克、生石膏9克、川芎9克,為散,每服9克,清茶調服下。疏風清熱之劑,適用於風熱頭痛,其症常伴頭暈、發熱或惡風、微汗、心煩、微渴,或輕咳、苔逼。

7、藥枕療法

配方1:夏枯草、荷葉、竹葉、公英、菊花各50g,研為細末,裝入布袋中,當枕芯用,連續1~2月。配方2:野菊花500g,紅花100g,薄荷200g,冬桑葉、辛夷、冰片各50g,共研粗末,裝入枕芯,3個月為一療程。此二方均可清熱平肝,適用于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

8、濕熱敷法

藥用當歸、伸筋草、路路通、丹參各50g,防風、雪上一枝蓮各20g,白芷花10g,乳香15g。搗碎和勻,分裝布袋中,放入水中浸泡約20分鐘後,放入蒸鍋中加熱20分鐘,取出降溫至50℃左右時,置於頸部熱熨。每次30分鐘,涼了可再加熱,每日2次,10日為一療程。

有條件者,亦可將上述藥物加水煎煮,取濃縮液至100ml,用8cm×12cm與12cm×12cm絨布兩塊,浸透藥汁,置於頸部,並加置相等大小的兩塊電極板,通以15mA強度的直流電作離子透入。本法是中醫濕敷療法的擴大應用,利用直流電使藥物離子通過皮膚、黏膜引入機體內,達到治療目的。

9、塞耳療法

靈磁石10g,研為細末,分成2份,用紗布包裹,塞於雙耳中,每日1~2次,每次1小時,連續5~7天。可平肝潛陽,適用於腎虛眩暈。民間還有用鮮生地塞患側耳治眩暈法。

10、耳穴療法

取米粒大小之冰片,放在0.5cm×0.5cm的橡皮膏中心,貼於雙耳穴上(取穴:神門、腦、皮質下、交感,雙側,每次2~3個穴位),3天1換,4次為1療程。用藥時應將橡皮膏嚴格密封周圍,防止冰片揮發。個別人貼藥後有欲寐感,以後轉清醒,不必多慮。本方也可治失眠證。

11、敷百會法

蓖麻仁、生半夏各等量,共搗成膏狀,外敷於百會穴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續2~3天。可化痰除濕,適用於痰濕眩暈,一般用藥30分鐘後眩暈可明顯減輕。

12、填臍療法

黃芪、五味子各10g,研為細末,加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于肚臍孔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續3~5天。可健脾益氣,適用於氣血虧虛所致的眩暈。

13、敷手心法

曼陀羅葉10g。最好用鮮葉,搗碎,加白酒數滴,包于左手掌心,每日換藥2次,對肝陽上擾引起的眩暈效果較好。本品有毒,慎勿內服。

14.敷湧泉法

吳茱萸20g,肉桂2g,共研細末,米醋調勻,捏成餅狀,於睡前貼敷於雙足心湧泉穴,次晨取下,連續3~5次。或取吳茱萸適量,研為細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適量調為膏糊狀外敷雙足心湧泉穴,每日1換,連續10~15天。可引熱下行,適用於眩暈耳鳴,煩躁多夢,顏面潮紅。

15、足浴療法

取山梔子、鉤藤各10g,水煎取藥液泡腳,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鐘,連續5~7天;也可用夏枯草30g,鉤藤、桑葉、菊花各20g,水煎足浴。此法適用于肝陽上亢型眩暈。

16、穴位注射法

患者取坐位,選准雙側風池穴,醫者用5號皮試針抽取複方丹參注射液2ml,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將針快速刺入皮下組織,緩慢推進0.5~0.8寸,得氣後回抽無血,將藥液緩緩推入,每穴各1ml,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1周。此法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較佳。(參考網站:大眾養生網)

精彩推薦:治療頭痛的17種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