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清胃火的中成藥有哪些?權威專家來推薦!

當出現胃火比較大的時候,患者需要做好多方面的調理工作,首先,飲食上一定要多加注意,尤其是生冷刺激性的食物一定要忌口,其次,平時的飲食一定要有規律,千萬不要暴飲暴食,除了這些,油炸食物也要少吃,最好是不要吃,因為這些食物不容易消化,吃了會導致腸胃負擔加重,在做好這些調理的基礎上,可以吃一些中成藥來清除胃火。

瀉胃火的中成藥:

“急則治標”,當濕熱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就要以清化濕熱為主,健脾助運為輔。

溫膽湯出自《三因極-病證方論》,組成為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竹茹、炙甘草、生薑、大棗。原“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又治驚悸”。其藥性的溫涼全在組成藥味量的大小。該方組方簡,性質平和,通過靈活加減,虛實寒熱表裡證均可應用,臨床應用遠遠超出了原記載的證治範圍。老師常用其方加減治療脾胃濕熱證。方中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陳皮理氣和胃,氣行則濕化,茯苓健脾滲濕,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生薑、大棗健脾和胃,使土健以勝濕,枳實下氣導滯消積,祛痞助濕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熱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濕清熱,理氣導滯之功效。雖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滯,化濕而不助熱。清熱而不助濕,治療脾胃熱證頗為對症。

由於濕熱證的纏綿難愈,臨證需審證求因,辨別濕與熱孰輕孰重,靈活加減。脾胃濕熱證多見脘腹脹滿,痞悶不舒,噁心納呆,口幹不思飲或飲而不多,口中粘膩,大便粘滯不爽或秘結,舌質淡紅或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或緩。濕重於熱加蒼術、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濕熱並重去生薑、大棗,加黃芩或黃連、茵陳;熱重於濕較少見,亦不能過用寒涼,在濕熱並重方中加蘆根以清熱生津利小便,加萊菔子、焦檳榔,使熱從大便而去。傷食加焦三仙、萊菔子;肝鬱氣滯加柴胡、蘇梗、厚樸;脾虛明顯加蒼術、白術。外感引發的脾胃濕熱,在辨證施治方中合入溫膽腸,表裡同治。脾胃濕熱證患者,胃鏡檢查往往發現胃中瀦留液較多,粘性較大,此時重用蒼術,以芳香疏化水濕,醒脾助運。

需要注意的是,熱屬陽,濕屬陰,清熱用涼藥,涼則助濕,治濕用溫藥,溫則助熱,加之治濕藥多香燥,易耗傷津液,故臨證需仔細辨別,用藥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虛弱是生濕之源,往往先有濕而後化熱,臨床亦不多見濕重於熱,即是濕熱並重,治療也多以化濕理氣為主,因濕邪最易阻滯氣機,理氣有助祛濕,祛濕最常見藿香、佩蘭、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滲平和之品,待濕去熱孤再適當加入清熱藥。

治法:理氣健脾,化濕清熱。溫膽東加減。處方:陳皮10g,制半夏15g,茯苓30g,竹茹10g,藿香10g,蒼術15g,厚樸12g,菖蒲12g,苡仁20g,黃芩10g,甘草6g。服藥4劑,上腹脹滿痞悶減輕,厚膩苔變薄,前方去藿香、竹茹,加焦楂、神曲各15g,改蒼術為白術15g,繼服10余劑,諸症基本消失,進食覺香,食量仍少,大便軟而量少,舌中心仍有薄白微膩苔,改服香砂六君子丸和保和丸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