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寒濕和濕熱症狀的區別有哪些

在中醫的理論中,把身體的體質分為很多種,只有對症進行調節,才會受到最好的效果,否則就會適得其反。要想知道自己是什麼體質,可以根據自己身體出現的一些症狀進行判斷。因為不同體質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是不一樣的,比如寒濕和濕熱體質,雖然都有個濕字,但是症狀卻差很多。

濕熱的主要表現

濕熱發生在人體的不同部位,所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同:

1.脾胃濕熱:

容易腹脹、噁心、厭食、口幹口苦、皮膚油膩、愛長痘、大便稀薄、小便赤黃、身體笨重無力。

2.肝膽濕熱:兩脅酸痛、眼睛黃、皮膚黃、小便黃、口苦、噁心、腹脹、舌苔黃厚,甚至出現肝功能異常。

3.下焦濕熱:

下焦包括腸道、膀胱和胞宮(子宮)。會有腹痛、腹瀉、口渴、舌苔紅,肛門處會有灼痛感;小便出現尿急、尿痛、尿黃;女性容易出現腰部酸痛,白帶顏色黃、質地粘稠、氣味腥臭等,易患婦科病。

寒濕的表現

1.怕冷:

不僅僅是冬天怕冷,初秋、初春等季節都存在畏寒現象,尤其是女性在經期畏寒現象加重。

2.舌苔發白:

反復口腔潰瘍,容易咳嗽,痰液出現稀白。

3.容易腹瀉:

尤其是穿的少、吃冷飲或寒性水果之後,極容易腹瀉。

4.長斑、虛胖:

臉色發白、發青、發暗甚至發黑,就是沒有紅潤現象。尤其是女性,容易小腹肥胖。

5.關節痛:

包括四肢關節、頸肩部位、腰背等,酸痛部位越多,時間越長,說明體內濕寒越嚴重。

濕熱、濕寒如何調理

1.濕熱的調理原則是去濕、瀉熱、清火,所以在飲食上主要選擇:薏米仁、蓮子、紫菜、紅小豆、綠豆、扁豆、苦瓜、黃蓋、冬瓜等。

2.除了飲食之外,要舒緩情緒、避免熬夜、忌辛辣大補食物、勤鍛煉,如果情況嚴重,需要中醫辨證調理。

3.寒濕調理原則是去濕、補陽氣、補氣血、保暖。所以可以選擇:紅棗、生薑、陳皮、茴香、薏米、紅豆、肉蓯蓉等食物或藥材。

4.養生保健方面可以通過刮痧、拔罐、艾灸進行驅寒,運動時能出汗最好。

5.不過寒濕體質,任何季節都應該避免冷飲、寒涼食物,生活起居更應該避免長期吹空調和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