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漸凍人症”如何才能活得更久

資料圖片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肖頌華

文/羊城晚報記者陳映平通訊員劉文琴熊鸚

3月14日,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永遠離開了,這再次喚起人們對“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的關注。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是一種罕見的致死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數患者在發病3~5年內死於呼吸衰竭。但霍金自21歲起被醫生確診後,以頑強的心態與該病搏鬥了55年。那麼,“漸凍人症”到底是一種什麼病?如何才能生病後活得長久一些?

“漸凍人症”是一種什麼病?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肖頌華介紹,肌萎縮側索硬化(ALS)也叫運動神經元病,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運動神經元病,指運動神經元(我們平時之所以能運動,是因為肌肉受神經支配,牽動骨骼引起的,其中,控制肢體運動的神經就稱為運動神經元)損傷導致患者逐漸出現並加重的肌無力、肌萎縮、吞咽困難、喝水嗆咳以及說話不清、伴有肌肉跳動等。疾病進展緩慢,病人先是身上的肌肉逐漸萎縮無力,然後活動能力、進食能力逐漸減退,最後因呼吸肌無力而死亡。從疾病發作到生命結束的整個歷程中,患者能清楚的感知外界資訊,如聽到對方的交談和感受對方的撫摸等,但是身體像被冰凍住了一樣,一步步地喪失回應的能力,故俗稱為“漸凍人症”。

“漸凍人症”早期有哪些表現?

肖頌華指出,由於ALS起病隱匿,進展緩慢,導致患者經常容易忽視該病的發展。發病早期一般是肢體無力伴肌肉萎縮,多從一側肢體起病,再發展至對側,也可雙側同時出現症狀。首發症狀常為手指活動不靈活和無力,手指活動僵硬,手拿不穩筆,穿衣服時不能順利解開紐扣等,隨之出現手部肌肉萎縮,逐漸向手臂、肩膀甚至是軀幹、下肢發展。萎縮的肌肉常常伴有肌肉跳動。也可能先出現腿部無力導致走路不穩,上樓梯有點吃力,腿部肌肉萎縮,然後逐漸出現吃飯吞咽困難,說話時口齒不清。也有一些患者早期就出現言語不清,進食吞咽困難,四肢無力肌肉萎縮不明顯。專家提醒到,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儘早向專業的神經內科醫生諮詢。

“漸凍人症”如何才能活得更久?

研究表明,約80%ALS患者平均生存時間為3-5年,但仍有少部分ALS生存時間超過10年,甚至數十年。一般來講,發病年齡越早,生存時間越長。但霍金在診斷ALS後存活期卻長達55年,令人難以置信,肖頌華認為以下四點是影響生存期的關鍵因素。

1、遺傳因素最可能起作用。ALS的好發年齡是50~70歲,而霍金是在21歲發病的,屬於少年型ALS(罕見類型)。

2、積極規範的治療。目前ALS尚無治癒藥物,但規範的藥物治療可以明顯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3、精心的康復鍛煉和護理。持續的康復鍛煉可以延緩肢體攣縮、避免發生關節無菌性炎症。精心的護理可減少肺炎等併發症的發生;

4、積極樂觀的心態。很多ALS患者在面對這種病因不明的絕症時,都不能接受這個現實,常常會感覺到無助和痛苦,有的到處尋找偏方,有的放棄治療,這種消極的心態必然會導致不良的預後。但霍金在發病數年後接近完全癱瘓,長期在輪椅上生活,後來言語能力也慢慢喪失,但他仍然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心,完成驚世之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正是這種積極樂觀的心態,讓他成為許多漸凍人症病人的榜樣。

(《霍金走了讓我們瞭解一下漸凍人症》由金羊網為您提供,轉載請注明來源,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版權聯繫電話:020-87133589,8713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