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走路快慢可以預測壽命長短 對75歲以上人群更準確

一個健步如飛的老年人和一個慢悠悠踱著方步的老年人,誰的壽命會更長?北京老年醫院老年病臨床與康復研究所副所長宋岳濤說,同樣年齡的老年人,走得快的老年人相對來說壽命會比較長。

為什麼走得快的老年人可能更長壽?宋嶽濤說,一個人走得快慢是身體綜合素質好與壞的體現。走得快,至少表明心肺功能好,各個關節特別是膝關節、髖關節狀況好,腿部肌肉狀況好,還能證明這位老年人的大腦功能不錯、認知功能好,此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視力、聽力狀況好。因此,走得快的老年人相對來說更健康,預期壽命更長。

我國目前尚沒有走路速度與預期壽命關係的研究成果。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者曾經完成了這樣一項研究。科學家綜合9項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總結:走路速度的快慢可以很好地預測壽命的長短,而且在75歲以上人群中相對更準確。多數人走路速度是每秒鐘0.9米,那些走路速度低於每秒鐘0.6米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會增加,而走路速度超過每秒鐘1米的人壽命較長。

走得快說明身體綜合素質好

王阿姨今年78歲,每天早上她一準兒出現離家一公里的菜市場裡,負責給一家人採購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別看王阿姨今年已經78歲,但走起路來總是“帶著風”,“我這腿腳俐落,可真讓孩子們省心了。”有時候,王阿姨還會騎上自行車去買菜,但每次騎自行車都是偷偷摸摸地出去,不敢讓孩子們知道,“他們要是知道了,肯定會批評我。”74歲的老朱身體也不錯,但走起路來顫顫巍巍,“醫生說我腿部的肌肉萎縮了。”

同樣都是走路,走路快的那個不僅看起來有精神,也預示著他的壽命能更長。

走得快與身體好的之間的到底有哪些關聯呢?宋岳濤說,步行時,人體的60%至70%的肌群都參加活動,能夠增加下肢肌肉和韌帶的力量,保持關節的靈活,促進四肢及內臟的血液迴圈,改善身體有氧能力,調節精神心理狀態。因此,步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身體能量,步行者還要對肢體動作進行有效的控制,同時還需要包括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以及肌肉骨骼系統在內的多個器官系統的支援和配合。因此,走路絕對不僅僅是雙下肢參與的簡單運動。

到底老年人走得多快才算得上是走得快呢?宋岳濤介紹,健康成年人的步速大約為每秒鐘1.3到1.4米,老年人隨著身體狀況的下降,步速大約在每秒鐘0.8米。如果老年人的步速低於0.6米/秒,就可以說“走得慢”;如果老年人的步速超過了1米/秒,就算得上是走得快。

國外的研究表明,走路速度每增加0.1米/秒,死亡危險就會下降12%。以75至84歲的老年女性為例,走路最快(速度大於等於1.4米/秒)的老人再活10年的幾率為92%,而走路最慢(速度小於等於0.4米/秒)的老人再活10年的幾率僅為35%。走路速度是醫生在診斷過程中判斷患者體質的重要依據之一。如果一個老年人走路速度慢,有可能意味著存在更嚴重的健康問題,需要採取措施改善血壓、飲食以及鍛煉等健康干預措施。

老年人到底如何判斷或計算步速呢?宋嶽濤建議老年人可以在地板上畫一條4米線,以正常速度從起點走到終點,記錄下所用時間,再除以4,就可得出走路速度。老年人最好每年自測一次走路的速度,然後記錄下來與上一年的資料進行比較。“一年間如果發現步速減少過多時,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請醫生幫忙診斷。”

走得快說明心肺功能好

走得快特別能說明心肺功能好。宋岳濤說,正常人的心率在每分鐘60到100次之間。走路的時候,心臟需要強有力地支援,“就像汽車跑得快,發動機必須要強勁有力。”試想一下,一名心臟病患者肯定走不快。同時,走路的過程中也離不開呼吸系統的支持。如果一個人的肺臟功能不好,走幾步甚至沒走路就喘起來了,那麼這樣的老年人肯定也走不快,預期壽命也不容樂觀。

雖然走得快與人的壽命長短也有一定的關係,但不一定意味著“走得快”就肯定會延長壽命。宋嶽濤說,有些老年人身體素質尚可,在此基礎上進行鍛煉,提高心肺功能,提高肌容量和肌肉的品質,當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延長壽命。“這就像一部汽車,定時保養,雖然汽車也在老化,但開起來感覺還是不錯。”但對於一些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就不能盲目追求走得快,否則有可能加重既有疾病。比如很多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病變,有的人患有慢性退行性骨關節炎,長了骨刺,平時不走不動還好,一動腿就疼,這樣的老年人就不適宜追求走得快。有的老年人患有骨質疏鬆症,這種老年人也不能跟風快走,否則跌倒之後,一旦骨折臥床不起,就會帶來更大的風險。還有的老年人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走路快的時候心跳加快,身體氧耗量加大,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快走,有可能導致呼吸困難、氣喘或者導致原有的心臟疾病加重等。

有些老年人願意背著手走路,這也不是好習慣。一些退休前曾經擔任領導職務的老年人,習慣背著手走路,退休之後也繼續保持這種有“派頭”的走路姿勢,但老人背著雙手走路是會帶來健康隱患的。背著手走路時,上身重心前移,會導致重心不穩,稍有不慎就可能摔倒。背著手時,手臂向後向內旋轉握在一起,失去了調節身體平衡的作用。遇有坑窪路面或者突發狀況,來不及阻擋面前的障礙物或支撐身體。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摔倒,很可能造成頸部、肘部受傷,甚至骨折。若是被絆倒,向前俯衝,有可能磕破嘴唇或牙齒。

健康的走路姿勢是甩開胳膊大步走。老年人如果膝關節不好,還可以借助“手杖”,一來可以減輕膝關節的負重,二來可以加大擺臂幅度,更好地鍛煉上身肌肉。背著手走路就不能讓上身得到充分的鍛煉。此外,背著手走路的人,由於下巴向前伸出,會讓人看得顯得更蒼老,沒精神。

想長壽要避免久坐

同樣年齡的老年人,走得快比走得慢預計更長壽。不過對壽命影響更大的是久坐。宋嶽濤說,久坐的老年人身體受到的負面影響更大。多項研究表明,久坐有害身體健康,適當運動有助於減輕這種傷害。久坐特別是窩在沙發上時,人們會感到身體放鬆。但這時腰椎承受的壓力更大,容易造成下背痛,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椎間盤突出。其實,久坐傷害的不僅僅是腰椎,對於全身各個系統都有影響,比如久坐會導致血液迴圈減慢,心臟工作量減少,久之會使心臟機能衰退,引起心肌萎縮、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久坐會使胃腸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進而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及十二指腸潰瘍等。久坐的人因為血液迴圈減緩,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損傷大腦;也有可能引起失眠、記憶力減退,增加出現認知障礙的可能。久坐的人因為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肌肉鬆弛無力,甚至出現僵硬、酸痛、萎縮等問題。目前引用比較廣泛的一個結論是:久坐1小時使人減少的生命長度與相當於吸兩支煙,也就是會縮短22分鐘的壽命。

宋嶽濤介紹說,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對3243名“健康與生活方式”研究參與者的相關資料進行了分析,結果證明:久坐不動會引起肥胖、營養不良和腎病等許多疾病。因此,根據研究結果,科研人員建議久坐的人每小時內要增加2分鐘的走動:每坐1小時就站起來活動2分鐘,能減少死亡風險33%;而對於那些患有慢性腎病的人,甚至能減少41%的死亡風險。此外,久坐的人還需要配合其他正常的活動,每週還應進行兩個半小時的中等強度鍛煉。宋嶽濤說,對於一個健康的老年人來說,生命在於運動,走路就比坐著好;如果兩個老年人年齡相當,走得快的老年人預期壽命更長。

本報記者 賈曉巨集 J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