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老年黃斑變性注射藥物首進醫保

今年7月,人社部公佈了國家醫保談判結果,其中,36種高價剛需藥物被納入國家醫保乙類目錄,並於9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在這36種高價藥中,用於治療老年人普遍存在的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wAMD)疾病的眼內抗新生血管治療藥物也位列其中。根據醫保相關報銷政策,一般乙類藥品報銷比例可達70%-80%,這意味著我國老年黃斑變性患者(以下簡稱“老黃”患者)的經濟負擔將大大減輕,對於疾病的規範化治療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老年黃斑變性是老年人第二大致盲眼病

提到老年黃斑變性,很多人並不瞭解,甚至一些人會和面部的黃褐斑混為一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同仁醫院魏文斌教授表示,老年黃斑變性也叫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致盲性眼底病。

要想認識老年黃斑變性,首先要對黃斑有個正確的認識,很多人對黃斑不瞭解,經常會說“我得黃斑了”,以為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其實不是,黃斑是正常的眼睛結構,是視網膜中富含葉黃素的一塊區域,本身顏色發黃,所以被命名為黃斑。眼睛就像照相機,光線通過角膜彙聚在黃斑區,然後形成圖像,再由視神經傳遞到大腦,所以黃斑是決定我們視力好壞的關鍵所在,如果黃斑有問題,那麼我們的視力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長,黃斑也是會逐漸衰老的。由於黃斑區代謝旺盛,一些代謝產物排不出去,就會堆積形成玻璃膜疣,時間久了就會長出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和正常血管不一樣,易出血及水腫,進而導致視網膜不透明,這就形成了老年黃斑變性。患者會看不清楚東西,視力減退,再嚴重了就是看東西中心有一大塊地方有一個黑疙瘩,慢慢地中心盲點會越來越大,超過十度以上,中心視力就慢慢喪失,這個病人就成了法定盲人。

有調查顯示,目前老年黃斑變性已經排在了中國人群致盲原因的第二位,僅次於白內障。而白內障只要在醫療、經濟等各方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是可以複明的,所以老年黃斑變性就成了致盲的主要原因。在中國發達城市,50歲以上人群老年黃斑變性的發病率高達15.5%,且隨著人口老齡化這一比例在不斷上升。在一些經濟較好的地方,老年黃斑變性甚至超過白內障,躍居致盲的首要原因。

我國僅有6%的老黃患者接受規範化治療

老年黃斑變性發病率高、且病程發展迅速,其中尤以濕性老年黃斑變性為甚。魏文斌教授表示,如果不進行干預治療,任由病情自然發展,85.1%的老黃患者會在兩年內致盲。

老年黃斑變性的治療經歷了一個緩慢發展過程。魏教授表示,在十年以前,我們對於這個病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2005年時出現了冠動力治療,能夠通過干預使得病人的視力喪失得慢一些,雖然無法改善視力,但仍然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振奮。到了2011年,眼內抗新生血管注射藥物被批准在中國上市,老年黃斑變性的治療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步。大量的隨訪病例表明,患者經過抗新生血管治療後,能夠維持視力穩定,並且有很大一部分患者視力得到有效提高。

然而,眼內抗新生血管治療需要長期、多次注射,目前業內專家普遍認可的治療模式是“5-3-2”,即第一年5針,第二年3針,第三年2針,共10針則能夠使患者視力得到穩定。而藥物價格高昂,單針價格可達近萬元,這給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因此,在我國有很多患者就選擇不治了,還有眾多患者接受了前面幾針的治療但無法持續下去,少有患者能夠長期堅持規範治療。據統計,接受治療的患者占總體患者的40%,而其中接受長期規範化治療的人群僅占40%中的15%。也就是在所有患者中,僅有6%的患者接受了規範的眼內抗新生血管注射治療,這就是我國目前老年黃斑變性疾病的治療現狀。

同時,一項包含了全球3萬病人,我國有1500余患者參與的國際觀察性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老黃”患者接受治療平均針數僅為2.1針,至少有68.9%的患者未完成3針起始的治療。

醫保新政可報老黃患者規範治療針數的90%

對於抗新生血管治療,魏文斌教授表示,通過國際國內的一系列努力,目前業內基本形成了一個共識,即頭三個月需要連續打三針,這三針就是基本治療,基本治療後,有86.6%的患者視力能夠得到明顯改善,而後再通過繼續注射來維持視力穩定。根據歐洲治療資料顯示,注射藥物前三年平均治療用量為第一年5針,第二年3針,第三年2針,共10針,則基本能夠達到提高並維持視力的作用。

以往,治療費用高是患者堅持規範治療的最大阻礙,而此次,此次,眼內抗新生血管藥物納入醫保目錄後,情況將有很大改變。醫保目錄規定,眼內抗新生血管藥物每眼累計最多報銷9針。按照頭三年注射10針的規範治療模式,僅醫保就覆蓋頭三年規範治療針數的90%。

■小貼士

老年黃斑變性早期如何自測?

老年黃斑變性最典型的症狀是中心視力的減退,具體表現為視物變形。市民可借助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自測,比如看窗戶棱,如果看到窗戶棱波浪狀,變彎了,這就是黃斑症狀。也可以看鐘錶,如果指標不直了,彎了,也可能是黃斑病變的表徵。有了這些表現,就要儘早去醫院做檢查,治療的越早,治療的次數會更少,維持的視力會更好。

北京晨報記者 張曉莉 祝鳳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