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警惕“藍鯨”來襲!專家提醒如何擺脫死亡誘惑

50天內完成各種各樣的自殘任務,挑戰自己的極限,最終誘導青少年參與者自殺……這種源自俄羅斯的死亡遊戲——“藍鯨”遊戲,近期開始在我國社交網路中出現,引發社會關注。那麼,“藍鯨遊戲”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誘導青少年走上不歸路的?為什麼青少年容易上鉤?如何才能防範青少年的自殺悲劇?心理專業人士的解讀和分析,或許能有助於我們厘清“藍鯨”遊戲背後的真相,並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之道。

近日,關於“藍鯨遊戲”的文章刷爆微信群。截至今年5月,這種源自俄羅斯的死亡遊戲已使超過130名青少年相繼自殺。更可怕的是,它像瘟疫一樣,已借由社交網路從俄羅斯傳到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國內有媒體稱,“俄羅斯死亡遊戲悄悄潛入中國”,引發輿論高度關注。隨後,多地中學反映有學生在談論“藍鯨遊戲”,甚至已經有青少年因為好奇嘗試這種“遊戲”。“藍鯨”真的來了!所幸,我國已有相關機構和平臺發起抵制、查刪活動,全力攔截這條死亡的“藍鯨”。

處於“危機年齡”的青少年

為何容易中招

“藍鯨遊戲”到底是一種什麼遊戲,它是如何讓青少年心甘情願去自殺的?

據“藍鯨”死亡遊戲的創始人、21歲的俄羅斯男子Philipp Budeikin(目前已被俄羅斯警方逮捕)供述,遊戲的參與者多為10歲~17歲的青少年。當參與該遊戲的青少年進入特定群組後,組織者會鼓勵其完成各種殘忍傷害自己的任務,包括淩晨起床看恐怖片、靜脈切割、半夜爬到屋頂等。當病態的遊戲進行到第50天,幕後“導師”就會命令玩家自殺。關於這麼做的目的,Philipp 冷血地表示“他們不過是一些生物垃圾”,“我只是在替社會清除垃圾”。

對於這樣惡毒的“電子邪教”,人們感到震驚的同時,往往也感到迷惑:“這些孩子衣食無憂,甚至被父母長輩當成掌中寶,為什麼要一心求死?”

首先,需要瞭解青少年情緒發生的原因以及情緒特點。青少年是身體和心理成長的最關鍵時期,許多心理學家把青少年時期喻為“危機年齡”。

處於危機年齡段的孩子表現為:

一方面,情緒情感豐富熱烈,也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幻想。

另一方面,他們的情緒體驗表現為外顯與內斂:不願意把心事告訴親人、朋友,對於周圍的人或者事比較敏感,比較容易觸景生情。

這兩種情緒表現兩極性明顯,一旦遇到一點挫折,有可能變得極端痛苦,甚至悲觀厭世。

由於青少年沒有成年人的經驗豐富,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經常會陶醉於自我的幻想與冥想中,有時候非常消極,不能自拔,這樣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尤其是當他們還面臨沉重的學業負擔、升學壓力的時候,容易變得脆弱、焦慮。而個別學生在此期間可能遭遇同學排擠或老師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則更加劇了這種負面情緒體驗。如果這種情緒沒有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重視,特別是當他們向周圍人傾訴壓力的時候,得到的是“別人為什麼沒碰到,肯定你自己有問題”的回饋,這種不理解與不認同,會更加深青少年的無力感與孤獨感。

負面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會導致厭世情緒產生。事實上,“藍鯨遊戲”之類的自殺遊戲,就是瞄準了一些心理防線最容易突破的青少年,通過一步步操控、誘導,使孩子的負面情緒極度放大,進而悲觀厭世,最終走上了自我毀滅的悲劇之路。

如何解決青春期的

認同危機和自我迷失

“藍鯨遊戲”敲響了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警鐘。家長、老師在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和學業之外,對於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能忽視。解決這一問題還是要從青少年自身發展的普遍性規律上入手,重點解決青春期的認同危機和自我迷失。

首先,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

補好“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兩堂課。

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家長和老師要多與他們談心,對他們的消極情緒進行疏導。家長不應該對青少年有過度的保護,而是讓他們通過自身實踐,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塑造堅韌的品格。同時,也應該讓他們學會找到生活的樂趣和意義。學校加強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也十分必要。國外一般在初中就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引導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我國一些學校雖然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但比較淺,而且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中,也得不到重視。

第二,營造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庭生活的氣氛和生活秩序,對於未成年子女的影響尤為重大。作為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滿足他們對自由、獨立的渴求,培養融洽的情感。在他們碰到問題、遭遇挫折時,能主動傾聽,提供心理支援,幫助他們尋找克服和解決的辦法。同時,多給孩子關愛,少給壓力,鼓勵孩子參加社會活動和體育鍛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陪孩子進行戶外運動,讓孩子通過親近自然、接觸社會,開闊視野、陶冶情操,讓他們自己體會為人處世的道理,真切地認識到自然與生命的價值。

第三,加強教師心理學培訓。

作為教師不懂得學生心理學,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例如有個別老師對學生進行侮辱性的懲罰,在全班發動“最不受歡迎的人”投票等,對學生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使每一位元教師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以正確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以積極的情緒、良好的心態投入學習中去。同時,對於學生在學校受到欺淩,要及時正面干預,妥善處理學生間的矛盾。

第四,有關部門要加強網路監管。

隨著資訊技術的普及,青少年已成為使用互聯網的重要群體,互聯網也正在對青少年的學習、生活產生著重大影響。互聯網並不是一個純潔、健康的虛擬天地,網路資訊的良莠並存,給自製力不高,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於初步形成階段的青少年帶來了巨大衝擊。一些垃圾資訊和污穢內容對青少年的心理造成污染,導致衝突與迷失;網上的虛擬交往,容易造成青少年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脫節,引發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礙。此外,網路的高度隱秘性,一方面容易誘發青少年的破壞欲望,另一方面也會引發青少年的個人安全和情感問題。所有這些現象說明,網路管理亟待規範。優化網路環境,加快青少年網路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用正確、積極、健康的內容佔領網路陣地,已經成為燃眉之急。

相信

那些掙扎在死亡邊緣的青少年,希望能夠被看到、能夠被撫慰。當他們迷茫、無助時,需要向善的引導,才能走出這一段人生路上的陰霾。同時,也希望通過社會、家庭、學校多方的幫助,讓青少年的生活多一些陽光與力量,少一些黑暗與恐懼。當遇到負面情緒來襲的時候,他們才有自信有勇氣去面對去抵擋。正如《哈利波特》中描繪的那樣,愛與快樂就是光明、強大的守護神,是打敗攝魂怪的終極武器。

Belie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