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推薦】讀中醫經典要有選擇
來源:健康報微信傳播矩陣-健康報•醫生頻道(jiankangbaoyoung)
回顧中醫發展史,許多名醫都非常重視經典,他們活到老,學到老,矢志不移。中醫大師蒲輔周先生初出茅廬時,求診病人很多,然亦有不效者。為此,蒲老毅然閉診,關門讀書3個月,將中醫經典反復鑽研、揣摩。之後複出懸壺,臨證遂能得心應手,效如桴鼓。著名中醫學者秦伯未先生指出,要當好醫生,每年要拿出3個月的時間溫習經典。當代名老中醫任繼學先生說:“不到六十不懂中醫”。此話頗耐人尋味,不僅是謙辭,更多是啟迪後人。
中醫書籍,浩如煙海。據最近調查發現,古代中醫書目約有12000種。我們一個人一生不可能全部閱讀,但讀經典卻是最基本的要求。經典著作對於各學科、各專業都是必需的科目。在讀經典的基礎上,再結合自己的學科、專業,選擇閱讀其歷史文獻及近現代教學、臨床、科研的新成果和新進展。
既然選擇走中醫路,就要以中醫學科為主,踏踏實實,堅持不懈地去讀經典,用經典。廣西中醫藥大學劉力紅教授的《思考中醫》能風靡全國,影響較大,其原因就是他在閱讀經典、學用經典方面走了一不同尋常路,即還其廬山真面目。他對經典的詮釋觀點基本正確,對年輕人頗有啟發。
讀經典,是求本探源。正像長江、黃河一樣,不知源,怎麼去治理、利用和發展。歷代名醫沒有不熟讀經典的。張仲景就是在“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的基礎上,撰寫成《傷寒雜病論》的。清代名醫徐大椿寫了一篇《醫學淵源論》,他要求醫家要參考《本草》,窮《內經》,熟《金匱》、《傷寒》,特別要重《內經》之學。秦伯未先生提出:“餘之教人也,先之《內》、《難》、《本經》,使知其本也;次之以《傷寒》《金匱》,使知變也;次之以諸家之說,與以博也;終之以諸家醫案,與以巧也。”岳美中先生也提出溫課與自律規劃,他自己以五年為期,溫習了《內經》和清代各家溫熱名著及歷代其他各家專著。
讀經典關鍵在於有恒心,有計劃,有筆記,養成天天讀經典,天天有體會的習慣。我學習經典的方法是:抓住要點,結合臨床,由粗到細,縝密思考。
抓住重點,就是要有選擇地去讀,例如學習陰陽五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是重點;學習養生論,《素問》前四篇是重點;學習經絡,《靈樞·經脈》等幾篇是重點;學習病機,《素問·至真要大論》是重點;學習臟腑功能,《素問·五臟生成》篇等是重點。結合臨床,就是學習不要落空,結合臨床理解深,有的放矢記得牢。由粗到細,是講先統看,後細讀,“一目十行”是讀書之大敵。縝密思考,是講學習要用腦子,正面、反面都要考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