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週末推薦】抑鬱症治療:情緒穩定≠無自殺風險

編者:今年的4月7日是第68個世界衛生日,主題是“關注抑鬱症”。根據世衛組織的最新估計,目前有3億多人罹患抑鬱症,從2005年~2015年增加了18%以上。抑鬱症不僅高發,且容易復發,嚴重時還可能引起自殺,因而引起醫學界的重視和社會公眾的關注。本期,我們特邀心理專家一起來“聊聊抑鬱症”,以期讓讀者朋友對抑鬱症及其治療有更好的瞭解。

看似抑鬱症痊癒的她,卻選擇了自殺

前些天聽朋友講了一個令人非常難過的故事:他的一個朋友是某單位人事部門的領導,也是心理學專業出身,由於工作繁忙、長期加班,無時間陪伴自己的女兒,忽視了女兒的心理健康,結果女兒在初三時,由於中考壓力罹患抑鬱症。女孩患病後,家人才密切陪伴她,並帶她上醫院看了醫生。女孩用藥後,睡眠改善,情緒穩定。父母都以為女兒痊癒了,就放鬆了警惕。有一天晚上,晚飯後,女孩說要到臥室看書,結果,竟然從窗戶跳下。直到樓下有人大喊,父母才發現可怕的災難。從此以後,夫妻兩人每天以淚洗面。兩人怎麼也走不出女兒自殺的陰影,兩年後終於離異,以此回避女兒去世的事實。

這個故事讓我非常感慨。我不禁回憶起23年前,自己在新疆某醫院精神科工作時遇到過的一起自殺案例。那是一位武警女幹部,個子清瘦,齊耳短髮,圓臉,有淺淺的酒窩。雖然她不是我主管的患者,但因為當時我與她年齡相仿,就對她尤其關注。治療一段時間後,她已經病情穩定,符合出院指標,醫院給安排了出院。但就在出院前一天晚上,她用護士還給她的小鏡子在被窩裡割腕自殺了。

現有治療模式注重藥物治療,而忽視心理因素和人際因素

這兩起自殺個案,帶給我的最大啟發就是,抑鬱症自殺風險不會因為情緒穩定就消除了。目前,有幾種進口的抗抑鬱的藥物使用說明中,寫著會增加自殺風險的提醒,這也導致很多醫生和患者家屬不能理解,也不敢使用。

那麼,為什麼一些抑鬱症患者在看似痊癒了的時候卻自殺了呢?在我看來,這可能與抑鬱症本身的疾病原因,以及目前對於該病的治療方案有關。

“抑鬱症是心理的感冒”,這一隱喻雖然可以減少患者的患病羞恥感,卻大大誤導了人們對抑鬱症的真正理解,很容易讓人們認為得了抑鬱症,吃點藥、休息一下就好了。實則不然。抑鬱症的核心症狀是情緒低落、沒有愉快感、動力不足。為何會是這樣?因為抑鬱情緒背後往往是歪曲的認知,同時有行為的減少及軀體不適,情緒-認知-行為-生理四種症狀交織成一張無形的網,患者如同被蛛網捕捉的小飛蛾,越掙扎被束縛得越緊,形成惡性循環;或者像是掉入泥沼之中,越掙扎陷得越深。

抑鬱症不是純粹的大腦神經遞質(如五羥色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失衡的功能性神經系統疾病,也不是簡單的思想意識狹隘或認知歪曲(如非黑即白、以偏概全、過度引申等),也不是單純的人際關係問題(如社會應激、人際創傷、生活壓力),而是生物-心理-社會多重因素所致的複雜問題。但是,在現有的醫療模式的治療過程中,醫生往往注重藥物治療,而忽視心理因素和人際因素,特別是會在患者情緒穩定的時候,以為藥物有效了,而忽視了心理反應模式的變化。

為何抗抑鬱藥物會有效呢?這是因為藥物可以打斷惡性循環中的生理環節。然而,這一環節並不是最關鍵的環節,關鍵的環節是認知-情感-行為三者之間的互動融合。所以,對抑鬱症患者,往往需要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進行認知行為治療等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有效,是因為可以改變歪曲的認知模式和行為反應模式;人際治療有效,是因為可以改變情緒反應模式。但是,這些改變常常是短暫的,往往過一段時間,抑鬱情緒又死灰復燃。所以,我們看到一些抑鬱症患者在好轉後,往往沒過多久又病情復發。

正念訓練有助於覺察自我,並帶來心理和行為的積極變化

藥物治療也好,認知行為治療也好,有時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因為在這種治療模式中缺少患者的自我監控。所謂自我監控,就是患者增加對自我內心歪曲認知的覺察,以及情緒反應模式和行為反應模式的覺察,不再按照自動反應模式來反應,而是按照自己願望和夢想來選擇行動。

如何增強自我覺察呢?目前最好的訓練就是正念(mindfulness)訓練。當我們能夠覺察自己內心世界的自動化反應模式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地改變原有的反應模式。比如,當我們在讀一篇文章的時候,可以在此暫停一下,覺察一下自己頭腦裡有何想法?此刻的情緒狀態如何?身體有何反應?有何衝動?“吾日三省吾身”(《論語》)、“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等諸多經典名句都是在描述自我覺察內在世界的狀態。這些其實都是正念,即“專注於當下,不做評價”。

其實,只要我們像科學家一般,用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覺察力,客觀地觀察內心世界的變化,就可以更好自我覺察。通過這樣的訓練,我們會發現,想法和念頭在變化,情緒在變化,生理反應也在變化,記憶行為也在變化,一切都在變化中。我們也會認識到自己的想法不是客觀事實,從而打斷想法-情緒-行為-生理之間的融合狀態,並根據環境要求和內心的價值追求選擇做出自己的適當行為。這就是抑鬱症和各類心理問題的解決之道,這樣才能升級我們的大腦和意識功能——不再是反應性大腦,而是覺察與選擇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