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節氣養生 | 今日驚蟄,萬物長,養生也要跟上!春捂早睡要說到做到

今天迎來“驚蟄”節氣。

“煙雨濕闌幹,杏花驚蟄寒。”從“驚蟄”之日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田間地頭一片繁忙的景象。

一年之計在於春

“春雷響,萬物長”,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此時節,氣溫和地溫都逐漸升高,土壤開始解凍,雨水增多,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季節,各地農民搶抓農時春耕備耕,田野間、大棚裡處處一派繁忙景象。民間有“過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驚蟄春翻田,勝上一道糞”、“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春雷響,農夫閑轉忙”等農諺。

而正為夢想奮鬥的你,是否也做好準備,繼續全力以赴呢?請相信:只要努力,夢想能到達的遠方,總有一天腳步也會到達。

驚蟄三候

桃始華:驚蟄之日,“桃始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乃鬧春之始,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態。

倉庚鳴:驚蟄後五日,“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倉為青,青為清,庚為更新,“昔我雲別,倉庚載鳴”,文人由此也稱它“離黃”,“離黃穿樹語斷續”就成了悲聲。

鷹化為鳩:再五日,“鷹化為鳩”,古人稱“鳩”為布穀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饑,如癡而化”。到秋天,鳩再化為鷹。

以上節選自《微讀節氣》(朱偉著)

驚蟄習俗,吉祥幸福

驚蟄吃梨

蘇北及山西一帶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古代走西口者也取“離”的諧音,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後來,山西的人們驚蟄日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祭雷神

驚蟄的節氣神乃雷神。在臺灣,相傳“雷公”是一隻大鳥,而且隨時隨地拿著一支鐵錘,就是他用鐵錘打出隆隆的雷聲,喚醒大地萬物,人們才知道春天已經來臨了。

客家“炒蟲”

驚蟄日驅蟲、除蟲、吃蟲的習俗,起源非常古老。驚蟄這一天,閩西古汀州地區客家人,或在熱水中煮帶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穀。民間認為,這樣可以消滅多種小蟲。還有的客家人或做芋子飯、或做芋子餃吃,以芋子象徵“毛蟲”,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蟲。

做好春捂,遠離春困

穿衣應以捂為主

驚蟄時節儘管天氣轉暖,但氣溫變化較大,尤其晚上和中午的溫差相當大,大家在穿著上要注意保暖。

一些年輕的姑娘們,往往在早春時節就穿起了五顏六色的裙裝,這種穿著其實對身體很不利,暴露在外的肢體會因為風寒的侵襲而出現發涼麻木、行動不靈、酸痛等不適。因此,此時節在穿著上還是要以“捂”為主。

飲食清淡多吃梨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

另外,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所以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大棗、山藥等甜食以養脾。

早睡早起去“春困”

春天萬物復蘇,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鮮空氣,以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悅,同時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保持身體健康。

心平氣和,慎動肝火

驚蟄時節,人的肝氣旺盛,往往易出現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血壓升高等表現。

因此,要注意避免過量飲酒、熬夜;隨時保持心平氣和,不要大悲大喜,戒躁戒怒,否則肝氣升騰太快,易患眩暈、中風之病。同時可以每天飲用沖泡的玫瑰花水,以起到疏肝解郁、養顏美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