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告訴父母:有事忙,更長壽

有事忙,更長壽

受訪專家:北京電力醫院老年科主任醫師 謝文麗 本報特約記者 王甯

“爸媽操勞了一輩子,老了該享享清福了。”這是很多子女的想法。不過,有孝心未必能收到好結果,很多時候,所謂的“清福”反而會讓老人失去生活的樂趣和價值感。

事沒了,病來了

李老師退休後,並未離開鍾愛的講臺。他被學校返聘,依然每天講課,還利用週末時間給學生義務輔導。李老師有咽炎的職業病,女兒每次見老父親時不時地咳 嗽,非常心疼,總勸他別幹了。一開始,李老師還對女兒的話置之不理,後來架不住女兒的眼淚,只好徹底告別了學校,回家休養。

李老師閑在家裡無事可做,生活一下子失去了目標,每天除了看看書和電視,剩下的只有發呆,咽炎的老毛病沒見好,反而多了心慌、氣短、記憶力下降等新問 題。有一天,女兒回家一開門看到父親坐在陽臺上,一臉憔悴,目光呆滯。她這才反思:“老爸為學生操了半輩子心,我本想讓他享享清福,為自己活著。沒成想, 享福變成了痛苦,這稱不上真正的孝道啊。”

有孝心不等於會孝順

幾乎每個做兒女的,都有一顆孝順老人的心,但有孝心不等於會孝順。按照多數人的理解,享清福就是吃好、穿好、住好、玩好。於是,有的兒女包辦父母的一 切,從吃穿住行管到興趣愛好,從交了什麼樣的朋友,管到有沒有“梅開二度”。有的年輕人在大城市安了家,就馬上把父母接來身邊,

毫不顧及老人的想法和感受,導致老人成了“籠中鳥”,整日憋在家裡無所事事,苦悶無比。

子女們可能忽略了,享清福重在有幸福感。比如前面提到的李老師,他最大的幸福就是教書育人。再比如一個生在農村、長在鄉下的老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守著 老屋和一畝三分地,忙時種種地,閒時到左鄰右舍串個門。城市裡雖然有快捷的電梯、整潔的馬桶、燙手的暖氣,卻少了能聽懂的鄉音、清新的泥土味和伴隨朝陽的 雞叫。對這些老人而言,被困在“鋼鐵森林”裡談不上幸福。還有的老人想幫子女帶帶孫輩,享受天倫之樂,也被拒絕,名義上還是“享清福”。

這些被迫“享清福”的老人,整日無所事事,不能發揮餘熱,精神支柱倒了,失去了生活方向,沒有了熱情和活力。外向的老人會表達出不滿,但可能導致兩代 人發生衝突,鬧得家庭不和睦;內向的老人則會默默承受子女的“好意”,日久會萎靡不振,鬱鬱寡歡,進而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現老年抑鬱症、老年癡呆症等 情況。

換位思考,順應老人

做兒女的不妨捫心自問,假如自己有一天老了,孩子對你的生活橫加干涉,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試著換位思考,就知道什麼樣的孝順,才是真正對爸媽好了。

真正的“享清福”,就是順應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摸清爸媽的精神需求,讓他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喜歡住鄉下就住鄉下,時常去看看他們就好;喜歡搓麻 將就由著他,適時端上一杯茶,提醒老人注意休息;老人想幫著帶孩子,就儘量讓祖孫同樂,有育兒觀念衝突要好好商量。衣食無憂固然是福,但內心快樂與充實才 是更高的心理需求。

想要繼續工作的老人,一方面,要根據自己現有的知識水準和身體狀況,去發揮餘熱,能令身心保持在積極狀態,充滿價值感,身體的運轉會處在良性迴圈裡。 另一方面,不排除有的老人過度操勞,甚至朝九晚五地上下班,承受巨大的壓力,可能會把身體壓垮。因此,子女要做“潤滑劑”,協助父母調節工作狀態。

最後,建議社會和各級組織給老年人創造一些老有所為的環境,把老年人組織起來,讓他們有存在感、歸屬感。比如,有知識、有特長的老人可以為大家科普保 健知識,教大家唱歌、繪畫等技能;知識水準不高的老人可以做志願者,幫著照顧社區的老弱病殘等。這些都需要國家和政府有意識地去推進、組織和宣傳。▲ 相關新聞 高齡老人,手術就該繞著走?2017-01-10 21:59 人老腳先衰 老人先護腳2017-01-10 09:32 百歲老人的長壽建議2017-01-10 08:24 人老腳先衰 老人先護腳2017-01-10 08:19 一口痰要了命,老人小孩更要小心!化痰記住“五個三”,遠離它才能保平安2017-01-05 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