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急性心梗,你中招了嗎?

11月20日是心梗救治日。急性心梗一直是我國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提高公眾對急性心梗的瞭解和防治意識尤為重要,而且現在心梗的發病人群越來越年輕化,更是需要及時發現,及時救治。

徵兆:走路腿疼心梗危險增加

老年人如果發現走路時小腿肌肉疼痛,停下來歇會兒疼痛又緩解了,或是經常覺得腿腳發涼,尤其是冬春季節或夜裡比較嚴重,千萬別以為這是衰老的正常表現,很有可能是患上了下肢周圍血管病,這種情況尤以動脈硬化閉塞症居多。

心梗風險增4倍。動脈硬化是我們都不可避免的事,若侵襲下肢血管,堆積的血栓讓血管內腔變得越來越窄,就會出現下肢缺血。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血管外科符偉國主任說,動脈硬化閉塞症不但會導致下肢壞死、截肢,由此引起的的間歇性跛行患者發生心肌梗死風險增加4倍。

50歲以上高發。從專家臨床病例統計來看,50歲前,男性患動脈硬化性閉塞症的比例明顯高於女性,到了50歲後,女性絕經後失去雌激素的保護,男性患者比例也逐漸接近。同時由於大部分患者都合併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合併症,女性患者的病情加重情況要比男性更嚴重。

三項檢查提前做。如果有下肢走路間歇性疼痛或腿腳老發涼的情況,建議到血管外科做三項檢查:無損傷血管檢查踝肱指數檢查、B超和下肢動脈CT血管造影,醫生就能結合這些影像學檢查做出診斷。

預防:抽血就能排查

急性心梗這類病,發病突然又致死率高,臨床上一直缺少早期診斷的好方法。近日,上海浦東新區周浦醫院院長、同濟大學心內科博士生導師李新明團隊歷時7年,完成一套僅需血液檢查的診療方案:抽管血,等待一刻鐘,即可快速識別斑塊,並早期診斷心梗。

預防急性心梗,就需要首先“制服”其導火索“易損斑塊”,那麼如何對其進行早期識別?經過長期研究,李新民發現,而通過抽血檢驗hs-CRP等血清指標,分析多種血清指標的升高情況,就能判斷是否存在易損斑塊,進而明確診斷急性冠脈綜合征。

“以往識別易損斑塊通常是做血管超聲配合冠脈造影同時進行。這項檢查有創傷性,而且價格也較貴。患者很難在發病時一入院就立刻做此檢查判斷,因此這通常是一種‘事後診斷’的方法。” 李新明說。

相比之下,抽血檢查是一種非侵入性的診斷方法,價格低廉,準確率和敏感性特異性均較高。不過,李新明也表示,抽血檢查法不能完全替代冠脈造影。冠脈造影及血管內超聲仍然是診斷冠脈狹窄和易損斑塊的“金標準”。

治療:急性心梗記住六字訣

“中國每年超過100萬人因急性心肌梗死失去生命。”和睦家醫院心臟中心冠脈介入治療負責人王雷教授介紹,急性心肌梗死的血管再通治療記個六字箴言:儘早、充分和持續。

儘早:越早再通效果越好 血管堵塞後心肌壞死、損傷程度與堵塞的時間成正比。血管堵塞時間低於20分鐘,心肌損害可逆;超過12小時,即使血管再通挽救心肌也有限了。

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馬長生介紹,從接診到施行手術的時間間隔,北京3年前是160分鐘,北歐是60分鐘,日本有城市已達到41分鐘。北京和睦家醫院近日正式啟動由心臟中心與急診科共同建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診治綠色通道,患者有望在接診後90分鐘甚至30分鐘內完成急診介入治療。

充分:血流灌注越充分越好 若缺血的心肌能得到充分的再灌注,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後、減少死亡率。可以參考TIMI級別瞭解自己的血管再通效果,0~1級表示沒有有效血流灌注,2級表示不充分的血流灌注,3級表示充分的血流灌注。和藥物溶栓相比,介入療法冠脈再通成功率高、血流灌注級別高。

持續:防止再次堵塞很重要 保持血管的持續暢通對缺血心肌的恢復十分重要。長期的臨床觀察發現,藥物溶栓後發生再次堵塞的幾率較高。而介入治療保持血管通暢的持續性較好,可有效優化患者預後。(綜合自健康時報)

相關新聞 拍打肘內彎可救心梗? 盤點朋友圈大熱的健康類傳言2015-10-20 12:28 印度遊客在深圳突發心梗醫院及時手術助其脫險2015-10-16 09:35 岔吃岔玩心梗高發 近九成為60歲以下人群2015-10-08 11:33 “高敏感”檢測讓急性心梗診療更快2015-09-16 11:11 75%急性心梗病人死于入院前2015-09-16 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