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傳統中醫 按摩足三裡解胃脹

“四大金剛”:溫補扶正最相宜

《內經》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何謂正氣?專家認為,正氣是人體抵禦外來毒邪的功能,包括自我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自愈能力等,疾病的過程就是人體正氣和邪氣相互鬥爭的結果。雖然外邪是致病的必要條件,但從養生保健角度來看,正氣不足才是產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正氣很重要,但也很脆弱,飲食不節、缺乏運動、情志不調等都會影響正氣,使邪氣有可乘之機,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疾病就這樣發生了。

很多中醫專家主張通過調理脾胃扶養正氣,專家也不例外。他說,灸法,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中醫認為,溫補莫過於灸法,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扁鵲心書》提到:“人于無病時,長灸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矣。”這四個穴位就是溫補脾腎、扶養正氣、延長壽命的要穴。專家建議,每天以艾條灸這四個穴位10~20分鐘,以皮膚發紅為度,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增強免疫力。若是不方便艾灸,也可以經常按摩這幾個穴位。

足三裡:內科疾患“多面手”

足三裡是人體“知名度”最大的穴位,也是治病養生的“多面手”。專家說,從中醫經絡學來看,足三裡穴是胃經的合穴,擅治臟腑疾患,尤其是脾胃方面的問題,難怪《四總穴歌》中這樣讚揚它:“肚腹三裡留。”胃痛、胃脹等消化道疾病都可以經常刺激足三裡穴。上班靜坐時間長了,難免感覺體乏肢酸,不妨敲敲足三裡穴,再輔以按摩湧泉穴,幾分鐘後便會感到精神抖擻。此外,高血壓、糖尿病、頭痛、頭暈、產後乳汁不足等,也可以找它來緩解。

天樞穴:腹瀉便秘雙調節

有些人一腹瀉就吃止瀉藥,專家對此表示反對,他說,腹瀉是人體自我保護機制,能將體內的致病菌及其所產生的毒素排出體外,減少對人體的毒害。發病初期若馬上使用止瀉劑,無疑等於閉門留寇。不過我們也不必忍受無休止的腹瀉,可以通過簡單的穴位療法來緩解一下,比如按壓天樞穴。

按照中醫理論,腹瀉屬於寒性疾病,宜選用灸法。患者可躺在床上,兩側天樞穴各灸20分鐘,同時再灸神闕穴(即肚臍)數分鐘。除了天樞穴外,還可灸關元穴和氣海穴,這兩穴都有培本固元的功效,當然也可以緩解腹瀉。至於過敏性結腸炎引起的腹瀉,可以用生薑切成薄片敷在這幾個穴位上,再在上面進行艾灸。

如果是便秘,可用手掌在天樞穴周圍順時針方向揉捏,以促進腸蠕動;還可用兩拇指點按天樞穴,尤以左側天樞穴為要,有促進排便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