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小孩肛門推藥的危害是什麼

由於小孩子的身體發育不完善,而且頑皮好動,所以經常都會出現感冒、咳嗽等問題。而孩子一生病,作為家長的心中難免十分煎熬,加上孩子往往害怕打針吃藥,因此現在有一種通過肛門推藥的方式,來治療孩子常見病,很受到家長歡迎。肛門推藥其實也叫作直腸給藥,那麼這樣做會有危害嗎?

直腸這種給藥方式,很多時候在兒童身上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的,比如:對於嘔吐的嬰兒和不願意接受口服給藥的幼兒,為了減少服藥又吐藥後的劑量損失,保證給藥過程的順利,提高特殊情況下的治療效果,直腸途徑給藥是非常適用的哈。

很多媽媽說,既然這麼好的給藥方式,那為什麼不把兒童用的所有藥都開發成直腸給藥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不是所有的藥物都適用這個途徑。

就是說有的藥物在直腸部位可以吸收,通過直腸粘膜,然後再進入血液迴圈。但有的藥物直腸不能吸收,藥物就無法達到血液迴圈,也就無法到達病變部位,就不能產生治療作用;

那是不是腸道能夠吸收,就可以用於直腸給藥了呢?不一定。除了吸收的因素,還要考慮藥物的理化性質,

比如有的藥物可能會對直腸粘膜產生刺激性,這類的藥物就不能夠直腸給藥,因為治療疾病的同時,要是把腸道粘膜破壞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直腸給藥還有個弊端,就是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身體結構差異性,比如,由於直腸靜脈回流的個體差異相對大,會導致藥物的吸收程度存在差異,可引起治療劑量不足或治療劑量超過中毒劑量。

同樣的疾病,就是說有的孩子正常劑量下使用直腸給藥,卻沒有效果,或者對於這個正常的劑量,別的孩子使用很安全,但個別孩子由於吸收濃度波動大,卻發生了副作用。

因此,兒童人群中可以直腸給藥的藥品是比較少的,就是僅有的這幾個兒童用栓劑也不是完美的,比如:對乙醯氨基酚開發出了栓劑,雖然可以直腸給藥,但是它的吸收可能存在不穩定性,在不同的孩子身上療效有差異,使療效得不到保證。

除了栓劑之外,還有溶液型的灌腸液,比如,小兒對乙醯氨基酚灌腸液,雖然它的主要成分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適合兒童的安全的對乙醯氨基酚,而且口服的對乙醯氨基酚,嬰幼兒人群也是可以使用的,每天不超過4次;

但是製成灌腸液以後,藥品說明書卻發生了變化,灌腸液的說明書明確強調了,每天的使用次數是2-3次,而且在禁忌症項下明確警示3歲以下兒童禁用。

除了吸收不穩定性外,直腸給藥還有個弊端,比如肛門栓的劑量,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無法選擇劑量,因為廠家的肛門栓只有1或2種劑量規格。

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無法把把肛門栓切成兩半,或者即使可以切開使用,也無法準確的控制掰開的劑量;對於年齡比較大的孩子,1個栓劑劑量不夠,因為舒適感的問題,又不建議一次使用2個栓劑。

所以,要不要給孩子使用直腸給藥,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藥物的理化性質,有沒有替代的藥物,以及市場上有沒有現成的可以直接用於直腸給藥的劑型,而不是自己調配的灌腸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