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堵塞七大症狀
血管堵塞在生活當中非常常見,當出現血管堵塞的時候,身體會表現出一定的症狀表現,比如說如果出現心血管方面的堵塞,常常會引起突然胸悶胸痛的情況,這時候應該警惕冠心病或者是心梗,另外如果出現喘氣費勁,要警惕肺動脈栓塞,如果出現水腫,或者是尿量改變,要警惕腎動脈堵塞。
1、突發胸悶,警惕肺動脈栓塞
如果長時間坐著或臥床後站起活動時,突然感覺胸悶氣緊,甚至一下子暈倒,要警惕可能是下肢靜脈血栓脫落,堵塞肺動脈導致的肺動脈栓塞。
肺動脈栓塞危害很大,嚴重時可以導致猝死。出現上述表現應儘快到急診就診。
2、胸痛,可能是冠心病、心梗
冠狀動脈是給心臟供血的血管,如果發生了堵塞、狹窄,心臟供血就會受到限制,缺血嚴重便會產生胸痛。
如果是持續性胸痛,則更為危險,這說明冠狀動脈已完全堵塞,血流完全中斷,持續15~20分鐘以上心肌就會壞死,即心肌梗死。
3、一側肢體無力,當心中風
突然發生的一側肢體(包括上肢和下肢)無力,提示腦動脈或頸動脈發生了堵塞。同時還可能伴有說話口齒不清,一側口眼歪斜、視物模糊等表現。
出現這些症狀,不論能否自行緩解,都需要及時就診。
4、水腫、尿量改變,提示腎動脈堵塞
腎動脈負責腎臟的血液供應,如果斑塊產生在腎動脈,就可能使腎臟動脈血液供應減少,甚至影響腎功能,產生乏力、食欲下降、尿量改變、肢體水腫等症狀。
腎是重要的血壓調節器官,腎動脈狹窄可導致高血壓,而且這種血壓升高藥物控制效果不佳。隨著腎臟缺血加重,其“排毒”功能會受損,甚至發展為“腎衰竭”,需要透析治療。
5、走路腿疼,下肢動脈堵了
四肢動脈血管負責上下肢血液供應。下肢血管缺血時,行走時可能腿部疼痛,休息後可緩解,再次行走疼痛又出現,醫學術語稱為“間歇性跛行”。
如果忽視下肢動脈堵塞,病情進一步進展,有可能導致下肢嚴重缺血,皮膚溫度下降,足背及脛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不行走時也會下肢疼痛(即靜息痛)。
進一步發展可出現肢體破潰,傷口不能癒合,甚至組織壞死(壞疽),需進行截肢治療。糖尿病患者出現下肢病變的可能性更高,一定要格外重視。
6、脈搏減弱、血壓低,上肢動脈堵塞
上肢動脈要是堵了,會產生一側或雙側動脈搏動減弱,手臂血壓降低,嚴重時上肢還會主動“竊取”大腦的血液,導致大腦缺血,產生頭暈、站立不穩的症狀。
7、下肢不對稱水腫,下肢深靜脈血栓
容易發生在長期臥床、久坐不動、脫水、腫瘤等病人身上,表現為下肢腫脹、疼痛。如果發現兩隻腳或兩條腿水腫的程度不一致,或是一側不腫另一側腫,往往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徵象。
血栓堵塞了靜脈血管,導致血液回流不暢,進而引起形成血栓那一側肢體的水腫。同時還會有皮膚發涼、易發潰瘍等表現。一旦下肢靜脈中的血栓脫落,將堵塞肺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