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骨酸痛是怎麼回事
不少人都曾經出現過髖骨酸痛的問題。而髖骨酸痛很可能是骨質增生的前兆。骨質增生很多人都不陌生,作為一種比較常見的骨科疾病,骨質增生對於患者而言,影響也是比較大的,如果不及時治療,甚至會影響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骨質增生的相關知識。
一、病因
1.原發性骨關節病的基本病因是,人體成熟後的逐漸老化及退行性變,在骨關節方面的表現。
2.繼發性骨關節病是指因某種已知原因,例如外傷、手術或其他明顯因素而導致的軟骨破壞,或關節結構改變。由於關節面摩擦或壓力不平衡等因素,造成關節面的退行性變。
二、臨床表現
本病起病緩慢,無全身症狀,多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常為多關節發病,也有單關節發病者。受累關節可有持續性隱痛,活動增加時加重,休息後好轉。疼痛常不嚴重,氣壓降低時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有時可有急性疼痛發作,同時有關節僵硬感,偶爾可發現關節內有磨擦音。久坐後關節僵硬加重,稍活動後好轉,有人稱之為“休息痛”。後期關節腫脹、增大及運動受限,很少完全強直,一般表現為骨阻滯征。
三、治療
本病最重要又最基本的治療方法是,減少關節的負重和過度的大幅度活動,愛惜患病關節,以延緩病變的進程。肥胖者應減輕體重,以減少關節的負荷,延緩病變的發展。下肢關節有病變時可用拐杖或手杖,以減輕關節的負擔。可以做理療及適當的鍛煉,以保持關節的活動範圍,必要時可使用夾板支具及手杖等,有助於控制急性期症狀。
消炎鎮痛藥物可減輕或控制症狀,但不能改變病變的進展,只是在急性疼痛發作期間起治標作用,應在評估患者風險因素後慎重使用且不宜長期服用。軟骨保護劑如硫酸氨基葡萄糖具有緩解症狀和改善功能的作用,同時長期服用可以延遲疾病的結構性進展。對晚期病例,在全身情況能耐受手術的條件下,行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公認的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改善功能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