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痹癥中醫辯證是什么?

痹癥是人體常見疾病,主要是由于人體受到風寒濕邪氣所導致的一種現象,會容易導致身體出現氣血不通或者是肌肉以及身體關節出現關節炎,或者是骨骼疾病等,還會容易導致身體出現疼痛的現象,十分影響身體的正常活動,可以通過中醫來進行調理和治療。

痹癥中醫診療規范

痹證是指肢體經絡為風、寒、濕、熱之邪所閉塞,導致氣血不通,經絡痹阻,引起肌肉、關節、筋骨發生疼痛、酸楚、麻木、重著、灼熱、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風、寒、濕、熱、瘀、痰等邪氣滯留筋脈、關節、肌肉,經脈痹阻,不通則痛是其基本病機,因人的稟賦素質不同而有寒熱轉化。素體陽氣偏盛者,易從陽化熱,成為風、濕熱痹;陽氣虛衰者,多從陰化寒,成為風寒濕痹。痰濁、瘀血閉阻經絡、血脈,流注關節,導致關節腫脹、僵硬、變形。痹證日久,耗傷氣血,可損及臟腑。

本病證相當于西醫的風濕病、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炎等疾病。

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要點 突然或緩慢地自覺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為痹證的癥狀學特征。行痹以痛處游走不定為特征;痛痹以肢體關節冷痛、或疼痛劇烈、痛如刀割、痛處不移為特點;著痹則以肢體關節酸痛、沉重、腫脹或頑麻為特征,遇陰雨天氣癥狀加重,病程較長,纏綿難愈;肢節紅腫熱痛,得冷則舒,或伴全身發熱汗出、煩躁不安、口渴等癥者為熱痹;以小關節為主的對稱性腫脹疼痛、變形,伴有晨僵、活動不利者為旌痹。病變發展至晚期可有關節劇痛,腫大變形,肌肉萎縮,也有綿綿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鑒別診斷

1、痿病 痹證久治不愈,因肢體疼痛,活動困難,漸見痿瘦,而與痿病相似。其鑒別的關鍵在于痿病表現為肢體痿弱,羸瘦無力,行動艱難,甚至癱軟于床榻,但肢體關節多無疼痛,而痹證卻以疼痛突出。臨床上也有肢體肌肉萎縮無力,又伴有肌肉關節疼痛者,是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機特點,辨別孰輕孰重進行論治。

1、 其他 如膝眼風、痛風等病證,雖也可見關節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質和伴發癥狀,有各自的證候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