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破裂導致的一種癥狀,這種癥狀的發病速度是比較快的,會導致患者出現大出血以及血管痙攣,需要患者及時的就醫治療。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塞的患者會表現出心絞痛以及呼吸困難等癥狀,而且血液會大量的涌向腦部,從而導致患者出現窒息的現象。

病因

大多是由于不穩定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隨后局部血栓形成,或者存在斑塊病變部位的冠脈血管痙攣,引起冠脈血流量突然嚴重下降導致的臨床后果。也有少數患者沒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可能屬于外傷、大動脈夾層、動脈炎、導管操作并發癥等。

臨床表現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典型臨床癥狀有長時間的靜息心絞痛、新發的嚴重心絞痛、近期穩定型心絞痛加重、心肌梗死后心絞痛。還有胸骨后壓榨性疼痛,伴向左側肩部、頸部以及下腭放射,常伴冷汗、惡心、腹痛、呼吸困難、暈厥。

檢查

1.心電圖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電圖表現為:

(1)ST段突然顯著壓低,并逐漸加重,持續數日或數周后可逐漸恢復至原有狀態。

(2)ST段壓低的導聯上出現T波對稱倒置,呈冠狀T波,并逐漸加深,持續數日后倒置可逐漸變淺或恢復至原有狀態。

(3)無顯著的QRS波群變化。

2.實驗室檢查

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在發病后4~6小時開始上升,約20小時達高峰,并于48~72小時降至正常。磷酸肌酸激酶須超過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

診斷

1.典型心前區疼痛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持續時間>>30分鐘。

2.血清酶改變符合急性心肌梗死。

3.在心電圖上不出現ST段抬高,僅表現為ST段壓低和(或)T波倒置。

治療

早期保守治療策略為先行積極的抗心肌缺血、抗凝、抗血小板治療,合理應用抗血小板藥、抗凝藥、β受體阻滯藥、硝酸酯類藥物、非二氫吡啶類鈣離子通道阻滯劑,擇期根據病情決定冠狀動脈造影及血管重建術。

對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宜盡早實施冠脈介入治療。早期介入治療策略為1~3天接受冠狀動脈造影及血管重建術。

護理

1.生活護理

患者發病后2周內應絕對臥床休息,由護理人員協助做肢體被動運動,以防血栓形成。2周后指導其在床上活動,動作要緩慢,防止直立性低血壓。3周后患者可離床站立和室內緩步走動,病重或有并發癥者,需延長臥床時間。

2.飲食護理

給予低脂易消化的清淡飲食,限制富含膽固醇的食品,如雞蛋、肥肉等攝入。為避免加重心臟負擔,不宜過飽,應少食多餐。

3.保持排便通暢

鼓勵患者適當食用蔬菜、蜂蜜、香蕉,促進腸道潤滑,保持1~2天排便1次,必要時可用緩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