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梗通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飲片新參》

【拼音名】Gěnɡ Tōnɡ Cǎo

【英文名】leaf of Common Aeschynomene

【別名】白梗通、野通草、氣通草、水通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田皂角莖的木質部。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eschynomene indica L.

採收和儲藏:9-10月拔起全株, 除去根、枝葉及莖頂端部分, 剝去莖皮, 取木質部, 曬乾。

【原形態】田皂角 一年生亞灌木狀草本, 高30-100cm, 無毛;多分枝。 偶數羽狀複葉, 互生;托葉膜質, 披針形, 長約1cm, 先端銳尖, 小葉20-30對, 長圓形, 長3-8mm, 寬1-3mm, 先端圓鈍, 有短尖頭, 基部圓形, 無小葉柄。 總狀花序腋生, 花少數, 總花梗有疏刺毛, 有粘質;膜質苞片2枚, 邊緣有鋸齒;花萼二唇形, 上唇2裂, 下唇3裂;花冠黃色, 帶紫紋, 旗瓣無爪, 翼瓣有爪, 較旗瓣稍短, 龍骨瓣較翼瓣短;雄蕊10枚合生, 上部分裂為2組, 每組有5枚, 花藥腎形;子房無毛, 有子房柄。 莢果線狀長圓形, 微彎, 有6-10莢節, 莢節平滑或有小瘤突。 花期夏秋, 果期10-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潮濕地或水邊。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本品呈圓柱狀, 上端較細, 長達40cm, 直徑1-3cm。 表面乳白色, 平滑, 具細密的縱紋, 並有皮孔樣凹點及枝痕, 質輕脆, 易折斷, 斷面類白色, 不平坦, 隱約可見同心性環紋, 中央有小孔。 氣微, 味淡。

【化學成份】梗通草種子中含脂肪酸, 液體石蠟(nujols), 油醇(oleyl alcohol)和甾醇(sterols):△5, 7-甾醇(△5, 7-sterol), 二氫-β-穀甾醇(dihydro-β-sitosterol)等。

【炮製】去淨灰塵及殘根, 搶水洗淨, 潤4-5小時, 切成斜片, 曬乾。

【性味】淡、微苦;涼;平

【歸經】肝;膀胱經

【功能主治】清熱, 利尿, 通乳, 明目。 主熱淋, 小便不利, 水腫, 乳汁不通, 夜盲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5g。

【注意】《飲片新參》:溲多者忌用。

【各家論述】

1.《飲片新參》:清化濕熱, 利水通淋。

2.《安徽藥材》:清濕熱, 消水腫, 下乳, 催生。 治淋病, 小便不利, 熱病煩渴, 難產。

3.《藥材資料彙編》:通腸利便, 退熱止渴。

治鼻塞, 明目, 通關節。

4. 《本草正義》:白梗通, 味淡氣清, 功用與白通草等。 入藥功力, 殊無軒輊, 是可取也。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