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常識

健康常識

非洲饑荒 恐怖的魔咒!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 ‘非洲之角’就被貼上了‘饑荒土地’的標籤!”正在東非蔓延的大饑荒, 引發了泛非通訊社等非洲媒體的反思。 但實際上, 非洲饑荒的背後有著太多複雜的原因。 中國非洲問題專家賀文萍說, 非洲的饑荒“氣候乾旱是自然原因, 國家治理是人為原因, 糧價上漲是國際原因”.

“非洲之角”最早的饑荒記錄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53年, 但事實上, 在1917年至1957年間, 非洲大陸只有一次大饑荒記錄。 那為什麼, 最近幾十年非洲國家饑荒不斷?1984年埃塞俄比亞大饑荒、1992年索馬里饑荒都是當時轟動世界的大新聞。 這篇文章反思說,

非洲以前的饑荒都是由天災造成, 比如乾旱、洪水和蝗蟲。 但後來由於經濟的脆弱和政府的軟弱, 也造成饑荒。

聯合國難民署駐達達布難民營辦事處新聞發言人威廉姆·斯賓德勒告訴記者, 衝突是索馬里糧食危機的根本原因, 只有幫助其恢復和平,

才能徹底解決饑荒問題。 但導致非洲饑荒的原因並不能完全歸咎於非洲的動盪。 由美國國際開發署資助建立的饑荒早期預警系統網路早就預測到東非地區今年5月至9月會發生糧食短缺問題。 該網路認為, 索馬里南部的饑荒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缺雨導致糧食產量減少, 進而推高糧價, 並進一步削弱了人們的購買力。

非洲饑荒還有更為複雜的國際背景。 瑞士《信使報》在一篇題為“非洲仍在挨餓”的文章中提到,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難逃其咎。 文章說, 上世紀70年代末前, 非洲國家一直有實現糧食自給的政治願望, 資金向農業和畜牧業傾斜, 農業人口達到80%.但世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出鼓勵自由貿易和市場經濟的改革後, 一些非洲國家取消了對農業的支持, 這讓大量非洲農民在與高補貼的歐美農業的競爭中破了產, 被迫離開土地。

有法國線民在《費加羅報》網站留言說, 非洲饑荒與當地超高的人口出生率、無休止的部族衝突有關, 國際人道主義援助只是“隔靴搔癢”.一位上世紀50年代隨軍隊去過乍得的法國人說, 他最近重返乍得, 發現當地沙漠化更嚴重了。 他認為, 乍得急需灌溉設備和抽水泵站。

據估算, 再過5年, 非洲人口將達到13.5億, 如果糧食供給狀況得不到改善, 非洲饑荒還會出現。 對此, 肯雅《旗幟報》7月27日呼籲非洲國家應從內部找到解決饑荒的辦法。 該報說, 農業本來是非洲大多數國家的經濟支柱, 但脆弱以及協調能力差的國家政策正讓非洲挨餓, 政府要為農業提供資金支援、修好灌溉工程。 非洲綠色革命聯盟主席納曼加·恩貢吉表示,

非洲國家領導人需要重新包裝農業, 以吸引青年人參與農業發展。

“非洲之角”發生大饑荒後, 國際社會紛紛展開援助。 中國政府決定向受災國家提供9000萬元人民幣的緊急糧食援助。 但一些西方學者和媒體卻開始怪罪中國。 德國聯邦政府非洲事務專員君特·努克日前指責中國對“非洲之角”發生的饑荒負有責任, 稱中國在非洲大量收購土地, 讓相關國家生產用於出口的作物而剝奪了小農戶的土地, 中國的“人為因素”是導致饑荒的原因之一。 對這些歪曲中非關係的話, 有學者認為, 非洲饑荒的“人為因素”恰恰是西方自己。

中國官方根本沒有在非洲買地,中國只有少數企業和個人在非洲經營私人農場。實際上,歐美等西方國家在非洲“圈地”已超過3000萬公頃,面積相當於半個法國,占非洲已耕地的15%.僅英國生物燃料公司一家在非洲就擁有超過160萬公頃土地。西方在非洲的土地投資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低廉、自然條件較好、基礎設施較完善的非洲國家,如肯雅等。

非洲再次出現大饑荒,也引起了西方的一些反思。澳大利亞外長陸克文前不久去了非洲饑荒災區,隨後在國內媒體撰文說,西方國家必須吸取歷史教訓,避免非洲的悲劇。他在文章中說,也許很多人會質疑“為什麼我們再次看到了非洲的饑荒,這個問題怎麼到現在還沒解決”,不過,1100多萬人受災,相當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和新南威爾士州人口的總和,“看到餓得皮包骨頭的小孩,任何人都不會無動於衷”.

法國《世界報》7月27日在題為“非洲之角消除饑餓的途徑”的文章中提到,除適應氣候變化、提高農業產量外,消除國內衝突也是非洲解決饑荒的重要途徑。

法國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非洲問題專家菲力浦·胡哥認為,要解決索馬里的糧食危機,首先要與索馬里的反政府武裝談判,以保證糧食通道的安全,但美國一直反對與“基地”組織有關的“伊斯蘭青年運動”談判。不過,據美國《華盛頓郵報》2日報導,為説明受饑荒影響的索馬里災民,奧巴馬政府考慮對部分反恐法律“鬆綁”.

聯合國難民署官員告訴記者,索馬里反政府武裝“伊斯蘭青年運動”部分派別甚至向國際救援組織“收稅”,否則,不會允許國際救援機構在其控制區域開展救助工作,這嚴重影響了國際組織對災民的救助。

記者去過這次鬧饑荒的幾個非洲國家,吉布地的自然條件很差,但肯雅、埃塞俄比亞的條件比較好。據肯雅《東非人報》報導,在“非洲之角”地區受災的同時,周邊國家和馬拉維等國今年卻獲得糧食豐收。

徐偉忠認識一位元尼日利亞的農業博士,這位已經當上政府官員的非洲人告訴他,尼日利亞是世界上進口稻米最多的國家之一,在運輸、儲存、銷售這些環節中浪費了大量糧食。徐偉忠說,非洲很多國家糧食儲存量少,一到荒年沒有糧食可以調劑,且糧食加工能力差,到豐年很多糧食來不及收穫就爛在地裡。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史蒂芬·德弗盧曾在論文《20世紀的饑荒》中說,中國和俄羅斯是上世紀前半葉饑荒的多發國,但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創紀錄”的饑荒都發生在“非洲之角”或撒哈拉以南非洲。

中國官方根本沒有在非洲買地,中國只有少數企業和個人在非洲經營私人農場。實際上,歐美等西方國家在非洲“圈地”已超過3000萬公頃,面積相當於半個法國,占非洲已耕地的15%.僅英國生物燃料公司一家在非洲就擁有超過160萬公頃土地。西方在非洲的土地投資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低廉、自然條件較好、基礎設施較完善的非洲國家,如肯雅等。

非洲再次出現大饑荒,也引起了西方的一些反思。澳大利亞外長陸克文前不久去了非洲饑荒災區,隨後在國內媒體撰文說,西方國家必須吸取歷史教訓,避免非洲的悲劇。他在文章中說,也許很多人會質疑“為什麼我們再次看到了非洲的饑荒,這個問題怎麼到現在還沒解決”,不過,1100多萬人受災,相當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和新南威爾士州人口的總和,“看到餓得皮包骨頭的小孩,任何人都不會無動於衷”.

法國《世界報》7月27日在題為“非洲之角消除饑餓的途徑”的文章中提到,除適應氣候變化、提高農業產量外,消除國內衝突也是非洲解決饑荒的重要途徑。

法國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非洲問題專家菲力浦·胡哥認為,要解決索馬里的糧食危機,首先要與索馬里的反政府武裝談判,以保證糧食通道的安全,但美國一直反對與“基地”組織有關的“伊斯蘭青年運動”談判。不過,據美國《華盛頓郵報》2日報導,為説明受饑荒影響的索馬里災民,奧巴馬政府考慮對部分反恐法律“鬆綁”.

聯合國難民署官員告訴記者,索馬里反政府武裝“伊斯蘭青年運動”部分派別甚至向國際救援組織“收稅”,否則,不會允許國際救援機構在其控制區域開展救助工作,這嚴重影響了國際組織對災民的救助。

記者去過這次鬧饑荒的幾個非洲國家,吉布地的自然條件很差,但肯雅、埃塞俄比亞的條件比較好。據肯雅《東非人報》報導,在“非洲之角”地區受災的同時,周邊國家和馬拉維等國今年卻獲得糧食豐收。

徐偉忠認識一位元尼日利亞的農業博士,這位已經當上政府官員的非洲人告訴他,尼日利亞是世界上進口稻米最多的國家之一,在運輸、儲存、銷售這些環節中浪費了大量糧食。徐偉忠說,非洲很多國家糧食儲存量少,一到荒年沒有糧食可以調劑,且糧食加工能力差,到豐年很多糧食來不及收穫就爛在地裡。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史蒂芬·德弗盧曾在論文《20世紀的饑荒》中說,中國和俄羅斯是上世紀前半葉饑荒的多發國,但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創紀錄”的饑荒都發生在“非洲之角”或撒哈拉以南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