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什麼是中藥的同類相須

同類相須是指將兩味功用相近的藥物配伍合用, 習稱為“姐妹藥”, 如金銀花與連翹、三棱與莪術、乳香與沒藥、荊芥與防風、桃仁與紅花等。 臨床運用要注意“姐妹藥”並不是所有的作用皆相同, 如桃仁與紅花, 在活血化瘀方面是“姐妹藥”, 但若用於大便燥結, 紅花不能代桃仁;用於關節痹痛, 桃仁不能代紅花。 荊芥與防風, 在發散風寒方面是“姐妹藥”, 若遇產後血崩, 需用荊芥炭者, 防風不能代替。 可知其相關配伍, 既需與病證相符, 還要區別各自特性, 把握同中有異的用途。 茲僅舉例如下:

1.麻黃、桂枝

麻黃辛溫發汗,

通陽散寒, 祛營中寒邪;桂枝辛溫解肌, 祛衛分風邪, 行陽活血, 為血中氣藥, 能引血中之寒外達。 相須相使, 增強散寒發汗, 溫經宣痹作用。

2.荊芥、防風

荊芥、防風辛溫解表, 祛風散寒, 協同增效。 適用於外感風寒表證, 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 並可祛肌表之風, 而治皮膚癢疹。

3.麻黃、細辛

麻黃發汗解表, 宣肺平喘;細辛散寒止痛, 溫肺化飲, 多用於寒邪犯表, 痰飲阻肺, 惡寒身熱, 無汗身痛, 喘哮咳逆, 痰多清稀者。

4.川芎、白芷

川芎上行頭目, 為祛風活血止痛要藥;白芷祛風止痛, 引川芎而入陽明, 治偏正頭痛, 反復久延不愈。

5.天麻、川芎

天麻入肝熄風, 緩肝而治肝虛風動之眩暈;川芎入血行氣, 血行則風熄而頭痛平, 二者共奏平熄肝風, 定眩止痛之功,

主治肝風上擾所致的眩暈頭痛, 肢體麻木等症。

6.蘇葉、香附

蘇葉散寒解表;香附理氣舒鬱, 主治風寒夾氣滯, 無汗惡寒, 周身脹痛, 胸脘痞悶, 且能順氣安胎, 治療妊娠嘔吐。

7.金銀花、連翹

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 協同增效。 治風溫病, 表裡俱熱, 且可涼血解毒, 治療癰瘡。

8.黃芩、桑白皮

黃芩瀉肺中實火, 桑白皮瀉肺中鬱熱, 可佐黃芩清肺, 瀉肺、平喘、止咳, 用於肺熱壅盛, 氣逆咳喘, 咯痰黃稠。

9.桑葉、菊花

桑葉、菊花疏風散熱, 輕宣肺氣, 相須增效, 用於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 發熱, 頭痛, 咳嗽, 咽痛。

10.山梔子、丹皮(桑葉、丹皮)

山梔子苦瀉清肝, 丹皮涼血泄熱, 為瀉肝清火常用藥物。 桑葉清肝經氣分之熱, 輕清疏泄, 上走頭目, 配丹皮氣血兩清。

11.大黃苦寒通下, 清熱解毒,

涼血消瘀, 兩者合用更能瀉熱散瘀, 蕩滌熱毒瘀滯, 常用於腸癰、附件炎、盆腔炎等。

12.青蒿、黃芩

青蒿清透少陽邪熱, 黃芩苦泄肝膽濕火, 共奏和解清泄之功。 治療熱郁少陽, 外受暑濕, 寒熱往來, 熱重寒輕, 脅脹口苦等症。

13.夏枯草、蒲公英

夏枯草善清肝火, 疏通鬱滯, 散結消腫;蒲公英清熱解毒, 消癰散結, 二者合用清火解毒更強。 可用於肝經實火, 熱毒內蘊所致的咽喉腫痛, 目赤腫脹, 疔瘡癰腫, 如肝炎、乳癰、淋巴結腫等。

14.胡黃連、銀柴胡

胡黃連入血, 清陰分伏熱, 銀柴胡涼血, 清肝膽虛熱, 二藥合用, 可治內傷勞熱骨蒸, 午後潮熱, 夜熱早涼, 手足心熱, 盜汗, 小兒疳熱等症。

15.桑白皮、地骨皮

桑白皮、地骨皮二者皆可入肺清熱, 潤而不燥。 桑白皮偏入氣分,

瀉肺中邪熱;地骨皮能入血分, 清肺中伏火, 治肺熱陰傷, 喘咳氣逆。

16.梔子、黃柏

梔子清肝經之郁火, 黃柏瀉脾之濕熱, 相伍能增強清熱利濕之功, 治療陽黃熱重於濕, 尿赤, 下焦熱淋等症。

17.生地、大黃

生地涼血清熱, 滋陰生津;大黃瀉下熱結, 降火涼血, 二者合用, 可增強清熱涼血止血之功, 治療心胃火熾, 陰傷火炎之出血。

18.大黃、黃連

大黃、黃連苦泄胃熱, 瀉火止血。 主治胃火內燔, 迫血妄行, 以及肺胃熱盛, 吐血、咯血, 口舌生瘡等症。

19.青蒿、白薇

青蒿、白薇清透氣營伏熱, 治溫病後期, 高熱己退, 低熱不清, 午後為甚, 熱郁氣營, 或內傷勞熱。 兼有陰傷者配鱉甲、地骨皮。

20.全瓜蔞、薤白

全瓜蔞、薤白豁痰散結, 通陽宣痹, 治療胸痹證, 臨床以胸悶胸痛,

舌苔濁膩為主症, 如胃炎、肺氣腫、冠心病具有以上特點者均可應用。

21.石膏、知母

石膏辛寒透熱, 知母苦寒降火, 二者合用, 清胃除煩, 治胃火內盛, 陽明氣分實熱, 壯熱、汗多, 煩渴、面赤、脈大。

22.黃連、黃芩

黃連瀉心胃之火, 黃芩清肺胃之熱, 治上、中二焦火熱熾盛所致的身熱, 頭面紅腫焮痛, 口舌生瘡, 煩躁不寐, 吐衄發斑, 神識昏迷等症。

23.知母、黃柏

知母、黃柏清利下焦濕熱, 治熱淋, 尿頻急疼痛;配肉桂化氣行水, 治濕熱癃閉;腎陰不足、水虧火旺, 配生地、龜板滋陰降火。

24.人參、蛤蚧

人參、蛤蚧補肺益腎、納氣平喘, 治肺腎兩虛, 咳嗽氣喘, 動則為甚, 汗多, 語言無力。

25.白僵蠶、白芷

白僵蠶、白芷祛風通絡, 走陽明而治風熱頭痛、齒痛, 可隨寒熱兼夾主次配藥,

亦治濕濁下注, 婦女白帶。 配生川草烏各1.5克、生甘草10克(白僵蠶、白芷各10克)研成粉劑, 分成9包, 1日3次, 每次1包, 用綠茶送下, 有祛風散寒通竅之功, 治風寒頭痛、偏頭痛。

26.天麻、豨薟草

天麻、豨薟草平肝熄風。 主治肝風眩暈, 手指麻木, 以及血管硬化、血壓偏高等;伴見頭皮、手足麻木者, 重用豨薟草;伴見頭昏暈痛、目花者, 重用天麻。

27.白僵蠶、地龍

白僵蠶、地龍搜風化痰通絡, 治風痰入絡, 頭痛, 三叉神經痛, 口眼歪斜等。

28.蒼術、厚樸

蒼術苦溫性燥, 除濕健脾, 升運脾氣;厚朴苦溫性散, 化濕除滿, 和降胃氣。 共奏化濕運脾, 行氣和胃之功。 治濕困中焦, 胸膈痞塞, 脘腹脹滿, 嘔惡不食, 口黏, 舌苔厚膩等。

29.高良薑、香附

高良姜溫胃散寒, 理氣和中;香附疏肝解鬱, 理氣止痛, 合用可治寒凝氣滯,胸悶脅痛,喜溫喜按,口淡多涎,苔白等症。

30.附子、乾薑

附子辛熱,走而不守,回陽補火,散寒除濕;乾薑辛溫,守而不走,溫中回陽通脈,二者協同增效,可回陽救逆,祛寒破陰。

31.當歸、白芍(當歸、川芎)

當歸、白芍(當歸、川芎)養血和血,以養為主,治療肝病、脅痛、風痹、月經不調等病。川芎、當歸並用名佛手散,可治妊娠傷胎難產,胞衣不下。

32.肉蓯蓉、當歸

肉蓯蓉、當歸潤腸通便。主治虛人、老人,腸燥津枯便秘。

33.三棱、莪術

三棱長於破血中之氣,莪術善於破氣中之血,合用破瘀散結更強,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癥瘕積聚,心腹諸痛,腹部腫塊,婦女經閉經痛。

34.穿山甲,王不留行

穿山甲性走竄,可活血通絡,宣通臟腑,力達全身;王不留行入血通脈,逐瘀開閉,合用祛瘀通絡之功更強,治療氣血瘀滯所致之癥瘕積聚、癰腫、婦人經閉、痛經、產後乳汁不下。

35.補骨脂、胡桃肉

補骨脂溫腎暖脾,壯陽止瀉,納氣平喘;胡桃肉養血益氣,補腎填精、斂氣定喘,兩者剛柔相濟,功能補腎壯陽,納氣平喘,強健筋骨;主治肺腎兩虧之虛喘、陽痿早洩、腰膝酸軟。

合用可治寒凝氣滯,胸悶脅痛,喜溫喜按,口淡多涎,苔白等症。

30.附子、乾薑

附子辛熱,走而不守,回陽補火,散寒除濕;乾薑辛溫,守而不走,溫中回陽通脈,二者協同增效,可回陽救逆,祛寒破陰。

31.當歸、白芍(當歸、川芎)

當歸、白芍(當歸、川芎)養血和血,以養為主,治療肝病、脅痛、風痹、月經不調等病。川芎、當歸並用名佛手散,可治妊娠傷胎難產,胞衣不下。

32.肉蓯蓉、當歸

肉蓯蓉、當歸潤腸通便。主治虛人、老人,腸燥津枯便秘。

33.三棱、莪術

三棱長於破血中之氣,莪術善於破氣中之血,合用破瘀散結更強,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癥瘕積聚,心腹諸痛,腹部腫塊,婦女經閉經痛。

34.穿山甲,王不留行

穿山甲性走竄,可活血通絡,宣通臟腑,力達全身;王不留行入血通脈,逐瘀開閉,合用祛瘀通絡之功更強,治療氣血瘀滯所致之癥瘕積聚、癰腫、婦人經閉、痛經、產後乳汁不下。

35.補骨脂、胡桃肉

補骨脂溫腎暖脾,壯陽止瀉,納氣平喘;胡桃肉養血益氣,補腎填精、斂氣定喘,兩者剛柔相濟,功能補腎壯陽,納氣平喘,強健筋骨;主治肺腎兩虧之虛喘、陽痿早洩、腰膝酸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