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鉤藤散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方劑對大家來說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 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這些都是對人體有非常大的益處的, 鉤藤散這種方劑也不例外, 那麼鉤藤散有什麼樣神奇的功效和作用呢, 下面就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別名】 鉤藤湯

【處方】 鉤藤2兩, 茯神2兩, 人參2兩, 當歸2兩, 桔梗3兩, 寄生1兩。

【功能主治】 妊娠子癇及產後發痙。 妊娠經8-9個月, 胎動不安, 或因用力勞乏, 心腹痛, 面目清, 冷汗出, 氣息欲絕。 孕婦手少陰, 足厥陰血虛風熱, 發為子癇。 產後發痙, 口噤背強。

【用法用量】 鉤藤湯(《聖濟總錄》卷一五五)。

【注意】 忌豬肉、菘菜。

【各家論述】 《醫方集解》:此足厥陰藥也。 鉤藤之甘寒以除心熱而散肝風;柴胡、桔梗之辛涼, 黃芩、梔子之苦寒, 以平少陽, 厥陰之風熱, 風熱去則瘈疭止矣;人參、茯神以益氣而寧神;當歸、寄生以養血而安胎也。

【摘錄】 方出《經效產寶》卷上, 名見《聖惠》卷七十七

【處方】 鉤藤1分, 龍膽1分(去蘆頭), 犀角屑1分, 茯神1分, 黃芩1分, 甘草1分(炙微赤, 銼)。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小兒驚啼壯熱, 心煩不得穩睡。

【用法用量】 每服1錢, 以水1小盞, 煎至5分, 去滓, 頻服。

【摘錄】 《聖惠》卷八十二

【處方】 鉤藤、蟬殼(微炒)、馬牙消、黃連(去須)、甘草(炙微赤, 銼)、川大黃(銼碎, 微炒)、天竹黃(細研)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小兒驚熱。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 以水1小盞, 煎至5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八十五

【處方】 鉤藤半兩, 人參1分(去蘆頭), 子芩1分, 蚱蟬3枚(微炙), 犀角屑1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 銼), 川升麻半兩, 石膏半兩, 川大黃1分(銼碎, 微炒)。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壯熱發癇, 或時時四肢抽掣, 多吐白沫。

【用法用量】 每服1錢, 以水1小盞, 煎至5分, 去滓, 入竹瀝半合, 牛黃末1字, 服之。

【摘錄】 《聖惠》卷八十五

【處方】 鉤藤半兩, 犀角屑1分, 牛黃1分(研細), 虎睛1對(微炙), 防風1分(去蘆頭), 梔子仁半兩, 石膏半兩(研細, 水飛過), 蚱蟬1枚(微炙), 獨活1分, 人參1分(去蘆頭)。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小兒4-5歲, 忽患驚癇。

【用法用量】 每服1錢, 水1中盞, 煎至5分, 去滓, 分為2服, 如人行2-3裡進1服。

【摘錄】 《聖惠》卷八十五

【別名】 釣藤湯

【處方】 鉤藤半兩, 川升麻半兩, 蜣螂2枚(去翅足, 微炒), 黃芩半兩。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小兒新生, 發噤撮口。

【用法用量】 釣藤湯(《聖濟總錄》卷一六七)。 本方方名, 《普濟方》引作“撮口散”。

【摘錄】 《聖惠》卷八十二

【處方】 鉤藤3分, 蚱蟬2枚(微炒, 去翅足), 人參半兩(去蘆頭), 子芩半兩, 牛黃半兩(研細), 川大黃半兩(銼碎, 微炒)。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熱癇, 時時戴眼、吐沫。

【用法用量】 每服1錢, 以水1小盞, 煎至5分, 去滓, 加牛黃1字溫服。

【摘錄】 《聖惠》卷八十五

【處方】 鉤藤1分, 犀角屑半兩, 赤茯苓半兩, 天竹黃1分(細研), 龍膽半兩(去蘆頭), 川大黃2分(銼碎, 微炒), 地骨皮1分, 川芒消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 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壯熱驚悸, 大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 《聖濟總錄》有茯神。

【摘錄】 《聖惠》卷八十二

【處方】 鉤藤3分, 白茯苓3分, 黃芩3分, 川升麻3分, 白鮮皮3分,

龍齒1兩, 玄參1兩, 石膏1兩, 寒水石2兩。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忽得驚癇, 壯熱口燥。

【用法用量】 每服1錢, 以水1小盞, 煎至5分, 去滓, 加竹瀝半合, 攪令勻, 重煎1-2沸, 分溫2服。

【摘錄】 《聖惠》卷八十五

【處方】 鉤藤半兩, 龍齒1兩, 石膏3分, 梔子仁1分, 子芩半分, 川大黃半兩(銼碎, 微炒), 麥門冬3分(去心, 焙)。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驚癇, 仰目嚼舌, 精神昏悶。

【用法用量】 每服1錢, 以水1小盞, 煎至5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八十五

【處方】 鉤藤、玄參、升麻、黃芩、赤茯苓、苦梗、甘草、山梔子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皂角子大。

【功能主治】 風熱喉痹。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 據劑型, 當作“鉤藤丸”。

【摘錄】 《普濟方》卷三六六

【處方】 連翹1兩, 瞿麥1兩, 車前子1兩, 牛蒡子1兩, 赤芍藥1兩,

滑石1兩, 梔子半兩, 木通半兩, 當歸半兩, 防風半兩, 荊芥半兩, 黃芩半兩, 柴胡2兩, 甘草2兩, 蟬殼2錢半。

【功能主治】 小兒風熱驚悸, 大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加燈心, 煎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三八五

【處方】 鉤藤、陳皮、麥門冬、石膏、家菊花、人參、明天麻、防風、白茯苓、鹿茸、制半夏、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恣酒嗜燥, 頭風痰火之人陰虛血少, 虛火上旋, 視定反動。

【用法用量】 每服4錢, 加生薑3片, 白水煎服。

【摘錄】 《審視瑤函》卷五

【處方】 生地5兩, 川貝2兩(去心), 池菊3兩(去蒂), 薄荷1兩半, 茯神1兩半(去木), 羚羊角1兩半, 甘草1兩半, 金斛3兩, 鉤藤5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妊娠血虧木旺, 肝熱生風, 眩暈卒僕, 胎孕不安, 脈數急。

【用法用量】 水煎5錢, 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生地滋陰壯水以護胎;羚羊角解熱清肝以定眩;池菊解鬱熱,

兼益金水;石斛退虛熱, 兼榮腎肝;薄荷散熱清頭;甘草緩中瀉火;川貝清心解熱;茯神滲濕安神;鉤藤抑肝舒筋, 以熄肝風也。 為散水煎, 使腎熱退而腎水得滋, 則水潤水榮, 而眩暈自退, 胎無不安, 何卒僕之不省哉。

【摘錄】 《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處方】 鉤藤1分, 蚱蟬2枚(微炒, 去翅足), 川升麻半兩, 子芩半兩, 麥門冬半兩(去心, 焙), 蛇蛻皮5寸(燒灰), 川大黃半兩(銼碎, 微炒), 石膏2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 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風壅氣盛, 心胸痰滯, 壯熱發癇。

【用法用量】 每服1錢, 以水1小盞, 煎至5分, 去滓, 入竹瀝半合服之。

【摘錄】 《聖惠》卷八十五

看完了上文對於鉤藤散的一些介紹, 我們可以感受到中醫文化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中的一塊豔麗的瑰寶, 淵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去探索。

淵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