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警惕手足口病來襲

2008年,我國多處暴發手足口病疫情,並有數十名嬰幼兒因此喪命。 2009年,河南、山東、北京、雲南、內蒙古等地又出現手足口病疫情,且已有數例患兒死亡。

手足口病,令家長們談之色變。 那麼,什麼是手足口病呢?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人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傳染病,以EV71(腸道病毒的71型)及COXA16(柯薩奇病毒A組的16型)病毒感染較為常見,多發生於3歲以下嬰幼兒。 它的流行無明顯地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較少見。 多以發熱起病 手足口病的潛伏期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為7~10天。

嬰幼兒感染後,多以發熱起病,一般為38℃左右。

部分患兒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有的患兒可能有噁心、嘔吐等反應。

發熱1~2天後患兒開始出現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現,或出現口腔黏膜皰疹。 大多數患兒可在1周以內體溫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復。

有的患兒不發熱,只表現為手、足、臀部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病情較輕。

少數患兒伴有較為嚴重的合併症,如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暴發性心肌炎等。 這類患兒大多數持續高熱,病情發展迅速,多在發病後的3~5天內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併發症,應引起重視。

傳染途徑多 手足口病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傳播:

☆人群密切接觸是重要的傳播方式,嬰幼兒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

☆患兒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故與患兒近距離接觸可造成感染。

☆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發生感染。

預防是關鍵

手足口病目前沒有疫苗,但只要早發現、早治療,是完全可防可控的。 對本病來說,預防是關鍵,嬰幼兒是預防重點。

☆在手足口病易發的夏秋季節,家庭中應注意居室衛生,保持空氣流通,勤曬衣被。

☆培養孩子在飯前便後、接觸公共設施(如扶手、門柄、電梯按鈕、公共電話)後、外出後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的習慣。 ☆不要讓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咳嗽或打噴嚏時,要掩住口鼻。

☆家長不要帶孩子尤其是嬰幼兒到環境嘈雜、人流量大、空氣污濁的公共場所,減少出入超市、商場時間,減少發生感染的機會。

☆要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避免日光曝曬,防止過度疲勞,以免降低機體抵抗力。

☆哺乳的母親要勤洗澡、勤換衣服,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汙物。

如果發現孩子出現發燒、皮疹等,家長不可掉以輕心,應儘快到正規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