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

認清三大健身誤區 利少弊多傷身體

現在很多人都開始關注健身, 不少老人在清晨或傍晚都出來跑跑步, 鍛煉鍛煉;白領們也會在週末抽空在健身房裡鍛煉身體。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鍛煉身體也有很多誤區, 對您的身體也是有傷害的。

第一誤區

“一會要去健身, 這頓要吃得多點好點。 ”

健身需要消耗比平時生活活動更多的能量, 這種理解是正確的。 但如果健身前一餐吃得過“多”過“好”, 其結果可能是利少弊多。

吃得過多, 胃腸道負擔加重, 易誘發運動中腹痛, 所以運動前一餐以七成飽為宜。 吃得過好, 會導致優質蛋白質食物過量或脂肪攝取量過高, 這也會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 而且對於即刻的健身是沒有直接意義的。

當然, 健身人群相對于非健身人群, 優質蛋白質的需要量會增加。 但對於健身前一餐, 我們提倡以充足的碳水化合物為主, 以保證血糖穩定及肝糖原、肌糖原的儲存,

為健身提供優質能源。 專業上稱為“運動前糖儲備”。

另外, 健身前一餐, 應選擇以蒸、煮、燉為主的易消化的食物, 少食煎炸類的難消化食物。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大米、穀類食物、土豆、蔬菜和水果等。

第二誤區

“健身中易出汗, 喝水特別重要, 寧可多不可少”

運動中出汗量大, 易脫水是常見問題。 但人體在大量出汗後, 如果補充水量過多, 特別是只補充純淨水, 這是存在一定危險性的, 比如易發生低鈉血症。 原因很簡單, 試想, 流失的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 還有少量的礦物質鹽、水溶性維生素。 如果出汗量大, 同時一時又有大量水進入體內, 體內的礦物質鹽的血濃度就會降低。

輕度低鈉血症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頭暈、噁心、食欲不振、全身無力。

運動補水的原則是量出為入, 少量多次, 消除渴感的基礎上再適當加飲一點。

如果持續運動40分鐘而不補充水是危險的, 如果持續運動90分鐘, 那就不能僅補充水, 還要補充少量糖及鹽分, 可直接選擇弱鹼性電解質運動飲料。

運動中飲水一般每次150-200毫升,

每隔20-30分鐘一次, 水的溫度以7-14攝氏度為宜。

第三誤區

“健身後的疲勞是肌肉酸痛引起, 和吃什麼關係不大。 ”

疲勞確實和身體的血乳酸堆積呈正相關, 所以健身後疲勞形成的原因中有一條確實是血乳酸堆積。 但是運動膳食是可以調節運動疲勞的。

運動前適當多食些鹼性食物, 有利於延遲疲勞的出現, 專業上稱為“運動前堿儲備”。 同時, 運動後適當食用些鹼性食物, 也可以促進疲勞的恢復, 是運動後疲勞恢復的眾多專業手段中的一種。 當然還包括運動後按摩、睡眠恢復、中藥浴、自我放鬆、心理調整等。

鹼性食物的概念: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鈉、鉀、鈣、鎂等鹼金屬元素, 在體內代謝的產物呈鹼性, 稱之鹼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