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健康

教師如何職業病

心理隱疾

沉重的教學任務和升學目標, 讓不少老師的工作節奏緊張, 精神壓力巨大, 心理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 出現焦慮、急躁、患得患失、失眠等心理疾病的前兆。 如果不及時調整, 容易導致工作倦怠感和各種身心疾病, 甚至引發心理過激反應, 造成嚴重後果。

專家建議:老師首先應調整好心態, 正確看待自己,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 把握好壓力、生活、事業三者的平衡。 在對待具體的心理問題時, 不能靠單純的休息來解決, 應識別壓力來源, 及時疏導自己的不良情緒, 如找家人、朋友或同事傾訴,

緩解心理壓力。 同時注意勞逸結合, 選擇多接觸大自然的活動, 如爬山、郊遊等, 讓生活中增加更多的情趣, 保持心情舒暢。

專家最後提醒, 教師的健康問題不應只在教師節才得到重視, 維護教師健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比常人更好的身心健康, 這是教師完成工作職責的前提條件。 教師只有調適好身心, 才能更好地傳道授業。 教師的健康需要教師本身由衷的重視和更多社會的關注。

老師上課時需要講很多話, 尤其是在一些大教室裡, 不得不提高音量, 因此“慢性咽炎”是老師常見的健康問題。 有些老師習慣在咽喉出現不適時, 自己到藥店買咽喉含片、消炎藥緩解, 但這些藥往往只能暫時緩解咽喉的不適,

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反而容易因為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而轉為“慢性咽炎”, 反復出現聲音嘶啞、咽喉發幹和咽痛, 嚴重的甚至發展成為聲帶小結、聲帶息肉, 不得不動手術治療。

專家建議:老師講課時應適當把握時間和音量, 學會科學的發聲方法, 改用腹式呼吸;講課間歇常喝溫開水, 緩解咽喉乾澀;在飲食上應避免吃辛辣刺激以及油炸等會對咽部造成傷害的食品, 多吃一些含維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如果出現咽喉疼痛, 個人不要隨意使用抗生素, 可以服用一些消炎潤喉的含片, 若出現較明顯的病症, 應及時找醫生診斷。

專家建議:老師平時要有保護頸椎的意識, 伏案工作時, 每隔一段時間應起來走動,

並做頸部保健操, 讓頸部前後左右輕緩地轉動, 促進頸部血液迴圈, 避免頸部過勞。 同時, 老師平日睡覺時, 應選擇適當的枕頭, 不可太高也不要太低, 保證頸椎得到充分的休息。

下肢靜脈曲張

“下肢靜脈曲張”也是老師的一種常見病。 老師在課堂上需要長期站立, 腿部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 會使下肢血液回流受到影響, 容易造成“下肢靜脈曲張”。 患者輕微表現為小腿疼痛, 嚴重者甚至影響走路。

專家建議:老師講課時最好不要總是用兩條腿一起來支撐全身的重量, 應將身體重心交替由一隻腳移到另一隻腳上, 讓腿腳得到適當的放鬆;課間休息應活動雙腿, 促進血液迴圈;下課後及時換上舒適的鞋子或者赤腳,

改善足部血液迴圈;晚上睡覺前用熱水泡腳, 給小腿按摩, 疏通下肢血管, 解除疲勞。

腸胃病 老師是腸胃疾病的高危人群。 老師的腸胃疾病往往與精神狀態和飲食因素密切相關, 比如工作壓力大, 飲食不規律, 吃飯不定時、不定量等, 都容易導致老師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 促成腸胃病的發生。

專家建議:老師不管工作多麼繁忙, 都應注意飲食規律。 吃飯一定得定時定量, 多吃含蛋白質、維生素的東西, 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此外要避免過度勞累, 學會放鬆精神, 適當釋放壓力, 保持輕鬆穩定的情緒。 痔瘡

老師是“痔瘡”的高發人群。 老師每天都需要伏案備課, 長時間處於坐姿, 重力作用可使直腸靜脈充血,

並影響靜脈回流。 一旦腹腔血液迴圈不良, 往往就會給“痔瘡”提供可乘之機。

專家建議:老師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 少吃刺激性食物, 多吃水果和蔬菜, 並增加自己的運動量, 減輕肛門直腸部充血, 同時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如果有了“痔瘡”的症狀, 如便血、疼痛或脫出等, 應及時求診, 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