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兩大策略終身防癌

癌癥的發生并非一朝一夕, 正慢慢成為藏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生命殺手”。 如何擋住癌癥“魔爪”伸向你?近日指出, 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癥研究院以“拒絕肥胖”和“選對食物”為主題, 更新了防癌指南——《食物、營養、身體活動與癌癥預防》, 提出了更實用、權威的防癌建議。

策略一:拒絕肥胖

肥胖不僅會成為心腦血管疾病的“導火索”, 更是引發“癌癥”的直接誘因。 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經多年研究公布結論:33%的癌癥發生在肥胖人群中;其中肥胖女性比肥胖男性患惡性腫瘤的危險更高。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陳君石教授曾形象地說:“腰圍每增加1寸, 患癌風險就會增加8倍以上。 ”

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表示, 肥胖會誘發癌癥, 主要因為肥胖者身上脂肪過多, 刺激體內激素水平提升, 而這正是誘發多種癌癥的關鍵所在。 青睞“肥胖一族”的腫瘤分別是:食道癌、胰腺癌、結直腸癌、子宮癌、腎癌和乳腺癌。

此外, 小腸癌、膽囊癌、喉癌、膀胱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與肥胖也有一定關系。 更值得提醒的是, 兒童肥胖也會給日后埋下隱患。 英國研究表明, 相對于正常體重的兒童, 胖孩子日后患胰腺癌、膀胱癌、肺癌的幾率會越高。 但肥胖的人也不要為此緊張, 從現在起就行動起來, 一點都不晚。

拒絕久坐。 面對人們久坐的生活習慣, 臺灣癌癥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建議, 應該適當運動。 中度運動的強度相當于快走。 除了每天最少有30分鐘的中度運動外, 時間更長、強度更大的活動, 如跑步、網球等, 更有益健康。 最好可達到每天1小時的中度運動, 或30分鐘的強度運動, 如果做家務、休閑活動的強度足夠,

也可列入其中。

拒絕高熱量食物。 有調查顯示, 單純靠控制飲食就能將體重下降10%以上, 并保持1年的肥胖者有20%。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崔巍說, 減肥要合理控制飲食, 少吃或不吃高熱量食物;限酒, 尤其要少喝白酒;三餐要規律, 避免饑一頓飽一頓和暴飲暴食。 需要注意的是, 控制飲食并不意味著節食, 長期單純節食將導致人體內環境紊亂, 引起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疾病。

拒絕狼吞虎咽。 “只有慢慢吃, 才能感受到饑餓感的消退和胃里逐漸充實的感覺, 然后適時放下筷子, 保證七分飽的狀態。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說, 如見到美食就狼吞虎咽,

往往容易吃得過多, 也容易長胖。 日本研究顯示, 總是吃得太飽, 會降低抑制細胞癌化因子的活動能力, 增加患癌風險。

策略二:選對食物

“癌”字中有3個“口”, 可見飲食和癌癥的關系有多密切。 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曾明確指出, 每年因癌癥死亡的人中有1/3和不良飲食習慣有關。

解放軍總醫院營養科專家趙霖表示, 受膳食因素影響最大的癌癥包括兩類:一類是消化系統癌癥, 包括食管癌、胃癌、腸癌;另一類是與激素水平相關的癌癥, 有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 “管好嘴, 能讓患癌風險降低40%。 ”趙霖說。

“多植物少動物”。 賴基銘表示, 多項研究證實, 約30%男性腫瘤和60%女性腫瘤的發生與營養因素密切相關, 大量食用蔬菜和水果便可以明顯降低癌癥發生的危險。 但他強調, 并不是倡導“吃素”, 建議每天至少吃5份(1份約80克)不同蔬果, 應多選深色蔬果。

多白肉少紅肉。 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指出, 所有飲食構成要素中, 脂肪與癌癥關系最緊密, 特別是乳癌、大腸癌等。 含大量動物脂肪的食物能量相對較高,

豬、牛、羊等紅肉每人每周攝取量應少于500克, 可用雞、魚等白肉替代。 另外, 臺灣《康健》雜志還推薦了一些少吃脂肪的技巧, 如以豆類或豆制品取代部分肉;不吃或少吃肉皮和肥肉等。

另外, 高油、高鹽、高糖食品也是癌細胞喜歡的食物。 多項研究發現, 常吃這些食物, 增加患前列腺癌、胰腺癌、胃癌等癌癥風險。 因此, 吃飯應盡量清淡, 少吃油炸、過咸食物和甜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