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真菌性角膜潰瘍的介紹

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真菌性角膜潰瘍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但是你們從字面來理解它就知道這是一種真菌感染引起的角膜潰瘍, 所以你們在生活中應該要對於這種疾病進行預防。 對於真菌性角膜潰瘍的治療, 我們只要採用不同的藥物抑制真菌的生長就可以控制病情了。

本病系真菌直接侵入角膜感染所致。 在感染角膜的潰瘍面上刮取壞死組織進行塗片檢查, 常可找到真菌菌絲。 將壞死組織接種於真菌培養基上, 可有真菌生長。 對人類角膜有致病的真菌達數十種。 主要為曲黴菌, 其次為鐮刀菌。

由於真菌菌株的不同, 感染時間的久暫以及個體情況的差異, 臨床上所見到的潰瘍形態很不一致。 典型的早期潰瘍呈灰白或乳白色, 常為不規則形。 表面粗糙, 緻密, 略高出平面。 潰瘍和浸潤的密度分佈不均勻, 潰瘍與健區角膜分界大多清楚,

潰瘍邊緣常不整齊。

較大的潰瘍常為黃白色, 多數為不規則圓形, 表面似乾燥粗略, 呈“苔垢”或“牙膏”樣。 基質浸潤緻密, 潰瘍邊緣稍有隆起。 病變如發展, 潰瘍周圍可見結節狀或樹根樣基質浸潤。

有人對於真菌性角膜炎常用以下名稱描述。 菌絲苔波:是附著在潰瘍表面的菌絲和壞死組織。 色白不透明, 微隆起, 與健區角膜分界清楚。 可刮除, 刮除後的潰瘍面較透明。 菌絲灶:是真菌菌絲長入角膜基質的病灶。 表面微隆起乾燥粗糙。 混濁區的浸潤密度濃淡不一致。 質地較硬, 用刀刮時, 刀尖上附著的刮物很疏鬆。 刮過後的潰瘍仍混濁不透明。

菌絲灶邊緣:有些潰瘍邊緣毛糙不齊。 有時伸出樹根浸潤, 稱為“偽足”;或在潰瘍周圍出現孤立的結節狀圓形浸潤點,

稱為“衛星灶”。 反應環:在菌絲灶的周圍有一圈炎性細菌浸潤, 一般不太寬, 約1~2毫米, 是機體對菌絲的防衛反應。 有人稱做“免疫環”。

以上介紹的是真菌性角膜潰瘍, 你們你們看完之後可以知道哪些真菌可能會引起真菌性角膜潰瘍, 而且你們要在生活中及時的控制這種疾病的發生。 對於真菌性角膜潰瘍的發生, 我們建議大家在生活中應該要注意皮膚的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