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鏽毛鈍果寄生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Xiù Máo Dùn Guǒ Jì Shēnɡ

【別名】李萬寄生、板栗寄生、梨寄生、茶樹寄生、李寄生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寄生科植物鏽毛鈍果寄生的帶葉莖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axillus levinei(Merr.)H.S.Kiu[Loranthus levinei Merr.;Scurrula levinei(Merr.)Danser]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 紮成束, 晾乾或鮮用。

【原形態】灌木, 高0.5-2m。 嫩枝、葉、花序和花均密被鏽色、稀褐色的疊生星狀毛和星狀毛;小枝灰褐色或暗褐色, 無毛, 具散生皮孔。 葉互生或近對生, 革質;葉柄長6-15mm, 被絨毛;葉片卵形, 稀橢圓形或長圓形, 長4-8(-10)cm, 寬(1.5-)2-3.5(-4.5)cm, 先端圓鈍, 稀急尖, 基部近圓形, 上面無毛, 於後橄欖綠色或暗黃色, 下麵被絨毛;側脈4-6對, 在葉上面明顯。 傘形花序, 1-2個腋生或生於小枝已落葉腋部,

具花1-3朵, 總花梗長2.5-5mm;花梗長1-2mm;苞片三角形, 長0.5-1mm;花紅色;花托卵球形, 長約2mm;副萼環狀, 稍內卷;花冠花蕾時管狀, 長1.8-2.2cm, 稍彎, 冠管膨脹, 頂部卵球形, 裂片4枚, 匙形, 長5-7mm, 反折;雄蕊4;花盤環狀;花柱線狀, 柱頭頭狀。 漿果卵球形, 長約6mm, 直徑4mm, 兩端圓鈍, 黃色, 果皮具顆粒狀體, 被星狀毛。 花期9-12月, 果期翌年4-5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200m的山地或山谷常綠闊葉林中, 常寄生於油茶、樟樹或殼鬥科植物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莖枝圓柱形, 灰褐或暗褐色, 皮孔多縱裂, 嫩枝、幼葉和花被有鏽色毛茸。 葉片長橢圓形, 長3-8cm, 寬1.2-3.2cm, 中脈於下表面突起, 側脈不顯著, 葉背密被鏽色毛茸。 革質。 有時可見卵球形漿果,

黃色, 表面皺縮, 具顆粒, 密被毛茸。 氣微, 味微苦、澀。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存在, 具有毛痕。 皮層中部散有石細胞。 韌皮射線內側常有石細胞群, 石細胞多呈星狀或叉狀分枝, 有的纖維狀。 葉橫切面:僅下表皮有氣孔和毛茸;上、下表皮均有:列下皮;中脈維管束1個, 三束狀。

【化學成份】從葉中分離得到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alid), 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 槲皮素 3-O-(6-沒食子醯基)-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O-(6-galloyl)-β-D-glucoside〕和槲皮素 3-O-β-D-葡萄糖醛酸甙(guercetin-3-0-β-D-glucuronide)。

【性味】苦;性涼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祛風濕。 主肺熱咳嗽;風濕腰腿痛;皮膚瘡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或浸酒。 外用:適量, 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