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楮樹白皮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綱目》

【拼音名】Chǔ Shù Bái Pí

【別名】穀木皮(《吳普本草》), 楮樹皮(《別錄》), 穀白皮(《千金方》), 楮白皮(《聖濟總錄》), 構皮(《草木便方》)。

【來源】為桑科植物構樹樹皮的韌皮部。

【性味】

①《藥性論》:甘, 平, 無毒。

②《本草匯言》:味甘澀, 氣平, 無毒。

【功能主治】

行水, 止血。 治水腫氣滿、氣短咳嗽, 腸風血痢, 婦人血崩。

①《吳普本草》:治喉閉痹。

②《別錄》:逐水, 利小便。

③《藥性論》:治水腫氣滿。

④《綱目》:煮汁釀酒飲, 治水腫入腹, 短氣咳嗽。 為散服, 治下血血崩。

⑤《本草匯言》:順氣利水, 涼血止血。

⑥《草木便方》:洗癮疹。

⑦《嶺南采藥錄》:煎水洗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2~3錢;釀酒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 或燒存性研末點眼。

【附方】

①治男子女人新久腫, 得暴惡風入腹;婦人新產上圊風入髒, 腹中如馬鞭者, 噓吸短氣咳嗽:楮皮枝葉一大束, 切, 煮取汁, 隨多少釀酒, 但服醉為佳, 不過三、四日腫減, 瘥後可常服之。 (《千金方》)

②治腸風下血:秋後采楮皮陰乾, 為末, 酒調三錢, 空心服, 入麝香少許。

(《普濟方》)

③治血痢血崩:楮樹皮、荊芥等分。 為末, 冷醋調服一錢。 (《世醫得效方》)

④治眼中翳重者:楮白皮, 暴幹, 合作小繩子, 火燒作灰, 待冷, 隨便以灰點翳上。 (《外台秘要方》)

⑤治魚骨哽咽:楮樹嫩皮搗爛為丸, 水下二、三十丸。 (《衛生易簡方》)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取紗紙樹(構樹)二層皮1兩, 少年紅(為茜草科植物劍葉耳草5錢, 魚腥草5錢, 均用鮮品。 水煎, 每日1劑, 分3次服。 共治233例。 服藥10天, 臨床治癒41例(17.6%), 顯效63例(27.4%)。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