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梓白皮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日華子本草》:梓樹皮有數股, 惟楸梓佳, 餘皆不堪。

2.《本草圖經》:梓, 今近道皆有之。 《爾雅》雲, 椅、梓。 郭理注雲點口揪也。

《詩·鄘風》雲, 椅、桐、梓、漆。 陸璣雲, 梓者, 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為梓, 梓實桐皮曰椅, 大同而小別也。 又一種鼠梓, 一名核, 亦楸之屬也, 江東人謂之虎梓。 《詩·小雅》雲, 北山有坡。 陸璣雲, 其枝葉木理如楸, 山楸之異者, 今人謂之苦楸是也。 鼠李一名

【拼音名】Zǐ Bái Pí

【英文名】Root-bark of Ovate Catalpa

【別名】梓皮、梓木白皮、梓樹皮、梓根白皮、土杜促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紫葳科植物梓的根皮或樹的韌皮部。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talpa ouata G. Don[C.kaempferi Sieb.et Zucc.; C.henryi Dode]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曬乾。

【原形態】梓 喬木, 高達15m。 樹冠傘形, 主幹通直, 樹皮灰褐色, 縱裂;幼枝常帶紫色, 具稀疏柔毛。 葉對生或近于對生, 有時輪生;葉柄長6-18cm;葉片闊卵形, 長寬近相等, 長約25cm, 先端漸尖, 基部心形, 全緣或淺波狀, 常3淺裂, 兩面均粗糙, 微被柔毛或近無毛,

側脈4-6對, 基部掌狀脈5-7條。 頂生圓錐花序, 花序梗微被疏毛, 長12-28cm;花萼2唇開裂, 長6-8mm, 綠色或紫色;花冠鐘狀, 淡黃色, 內面具2黃色條紋及紫色斑點, 長約2.5cm, 直徑約2cm;能育雄蕊2, 花絲插生於花冠筒上, 退化雄蕊3;子房上位, 棒形, 柱頭2裂。 蒴果線形, 下垂, 長20-30cm, 粗5-7mm。 種子條橢圓形, 長6-8mm, 兩端具有平展的毛花期5-6月, 果期7-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低山河谷, 濕潤土壤, 多栽培於村莊附近及公路兩旁。

資源分佈:分佈于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

【栽培】

生物學特徵 適應性較強, 喜溫暖, 也能耐寒。 土壤以深厚、濕潤、肥沃的夾沙土較好。 可利用邊角隙地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 3-4月在整好的地上作1.3m寬的畦, 在畦上開橫溝, 溝距33cm, 深約7cm, 插幅約10cm, 施人畜糞水, 把種子混合於草木灰內,

每1hm2用種子15kg左右, 勻撒溝裡, 上蓋草木灰或細土1層, 並蓋草, 至發芽時揭去。 培育1年即可移栽。 在冬季落葉後至早春發芽前挖起幼苗, 將根部稍加修剪, 在選好的地上, 按行、株距各約2。 3m開穴, 每穴栽植1株, 蓋土壓緊, 澆水。

田間管理 種子發芽後, 要注意扯草, 苗高7-10cm時勻苗, 每隔7-10cm, 有苗1株, 並行中耕除草、追肥1次, 在6-7月再行中除1次。 第2年春季中除、追肥1次。 移栽後的3-5年內, 拇年都要松穴除草3次, 在春、夏、冬季進行。 並自第3年起每年冬季要適當剪去側枝, 培育主幹, 以利生長。 在封林以後, 即可不加管理。

【性狀】

性狀鑒別 根皮呈塊片狀、捲曲狀, 大小不等, 長約20-30cm, 直徑2-3cm, 厚3-5mm。 外表面栓皮易脫落, 棕褐色, 皺縮, 有小支根痕;內表面黃白色, 平滑細緻, 具細網狀紋理。

折斷面不平整, 纖維性, 撕之不易成薄片。 氣微, 味淡。

以皮塊大、厚實、內面色黃者為佳。

【化學成份】

梓莖皮含羽扇豆醇(lupeol), 三十烷酸(2-對-羥苯基乙基)酯[2-(4-hydroxyphe-nyl)ethyl triaconta-noate], 9-甲氧基-α-拉杷醌(9-methoxy-α-lapachone), 阿魏酸(ferulic acid), 6-阿魏醯梓醇(6-feruloyl catalpol), 梓果甙(catalposide), 6-阿魏醯基蔗糖(6-feruloyl sucrose)[1], 梓果甙(catalposide), 6-阿魏醯基蔗糖(6-feruloyl sucrose)[1], α-拉杷醌(α-lapachone), 9-羥基-α-拉杷酯(9-hydroxy-α-lapachone)[2], 對0香豆酸(p-coumaric acid)[3]。

根皮含異阿魏酸(isoferulic acid), 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 acid)和穀甾醇(sitosterol)[3]。

【藥理作用】梓實水溶性提取物及果皮、種子提取物, 對小白鼠、家兔均有利尿作用, 並使電解質的排出增加。 從梓實中提出有利尿作用的甙。 在大鼠利尿實驗中, 脫-對-羥基苯甲醯梓甙的作用強於梓甙, 前者主要表現為鈉利尿, 後者為氯利尿。 大白鼠尿酸性者, 二種甙的利民作用減弱, 尿鹼性者利尿作用增強, 兩種甙對雙側腎上腺切除的大鼠均表現鈉利尿。

對大鼠碳酸酚酶無抑制作用, 對循環系統幾無影響, 毒性弱, 其利尿作用乃由於對腎小管的影響所致。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歸膽;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降逆止吐;殺蟲止癢。 主濕熱黃疸;胃逆嘔吐;瘡疥;濕疹;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5-9g。 外用:適量, 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浴。

【附方】①治傷寒瘀熱在裡, 身發黃: 麻黃二兩(去節), 連軺二兩(連翹根),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亦小豆一升, 大棗十二枚(剖), 生梓白皮(切)一升, 生薑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以潦水一鬥, 先煮麻黃再沸,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溫三服, 半日服盡。 (《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②治傷寒及時氣溫病, 頭痛, 壯熱, 脈大, 始得一日: 生梓木削去黑皮, 細切裡白一升,

以水二升五合煎, 去滓, 一服八合, 三服。 (《補缺肘後方》)③治腎臟炎浮腫: 梓根白皮、梓實、玉蜀黍須。 水煎服。 (《四川中藥志》)

【各家論述】

1.《本經逢原》:梓皮, 能利太陽、陽明經濕熱, 仲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之, 其治溫病複傷寒飲, 變為胃YE者, 煮汁飲之, 取其引寒飲濕邪下泄也。

2.《本經》:主熱, 去三蟲。

3.《別錄》:療目中疾。 主吐逆胃反, 去三蟲, 小兒熱瘡, 身頭熱煩, 蝕瘡, 湯浴之, 並封薄、散敷。

4.《日華子本草》:煎湯洗小兒壯熱, 一切瘡疥, 皮膚瘙癢。

5.《綱目》:治溫病複感寒邪, 變為胃YE, 煮汁飲之。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