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食物自己發出的禁食警告

能夠用語言準確的表達意思, 這是我們人類的專利吧!高興又憂傷、身體的舒適與難受, 我們都能通過說話來表述意思。 您知道食物也會“說話”嗎?他們是利用自己身體外在的變化來向我們人類傳達健康與否的資訊。 我想大家一定沒有太去注意吧!具體是怎麼來“說話”的呢, 來看看小編的介紹吧!

表達1:烤肉產生棕紅色、烤饅頭變黃。

解讀:發生美拉德反應, 可能產生致癌物。

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經過120℃以上高溫烹製後, 顏色會發黃髮褐, 同時釋放出誘人的香氣, 這個反應叫美拉德反應。 比如紅燒肉、烤鴨、烤麵包、烙餅、油炸…各種烹調後顏色變深發褐的處理, 幾乎都促進美拉德反應。 丙烯醯胺(一種致癌物)是這個反應的一個副產物, 它本身和香氣無關, 也沒有顏色, 但一般來說, 食物加熱後顏色越深重, 香味越濃郁, 丙烯醯胺含量也會越高。

因此, 饅頭片、麵包片不要烤到太黃的程度, 儘量少吃烤制、煎炸、膨化的薯類製品, 如炸薯片等。

表達2:土豆切開後變褐、鮮榨果汁變色。

解讀:發生酶促褐變, 損失維生素C。

果蔬和薯類食物中天生存在“酚氧化酶”, 同時還富含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多酚類物質”, 它們如果碰到一起, 再加上氧氣, 就會發生“酶促褐變”, 即酚氧化酶催化無色的多酚類物質發生氧化反應, 生成有色的“醌類物質”。 這些醌類物質能夠相互聚合, 使顏色越來越深。 這個過程中雖不產生任何有害物質, 但褐變後多酚類物質的抗氧化能力下降, 並且還伴隨著維生素C的損失。 要想避免此反應, 榨果汁前應該先用沸水燙一下原料, 使酚氧化酶失活, 或者榨汁時加一片維生素C,

土豆、藕片或山藥切後如果不能馬上烹調, 應該放入滴了醋的水裡。

表達3:紫甘藍焯水變藍。

解讀:花青素遇堿變藍, 穩定性下降。

草莓、紫甘藍、紫薯、紫米等食物富含花青素, 它是一種強有力的抗氧化劑, 能夠保護人體免受自由基的損傷。 花青素的特點是, 在酸性下呈紅色, 鹼性下通常會變藍, 中間還可能有紫色、綠色等過渡色, 而北方的水一般呈弱鹼性。 這些變色都很正常, 可以放心食用, 但一般來說, 花青素在酸性條件下穩定性相對較好, 比如稍微加點醋, 紫甘藍顏色會更紅豔。

表達5:牛奶加熱後出現絮狀物。

解讀:蛋白質變性或微生物過多, 已經變質。

牛奶加熱後出現絮狀物, 有以下兩種原因。 第一, 牛奶中存在的某些蛋白酶改變了牛奶中蛋白質的結構,

從而破壞了牛奶的穩定性, 在加熱過程中產生變性和凝結。 這樣的牛奶雖然沒過保質期, 但也不建議飲用。 第二, 牛奶中殘留的微生物增殖導致牛奶的酸度發生變化, 進一步破壞了牛奶的穩定性, 從而出現絮狀物。 總之, 加熱後有絮狀物的牛奶不建議飲用。

表達7:優酪乳變酸。

解讀:乳酸菌迅速繁殖, 但活力下降。

優酪乳的酸度是有限度的, 如果優酪乳在儲存、物流過程中脫離了冷鏈, 如被擱置在室溫或者戶外環境下, 乳酸菌會迅速繁殖而導致優酪乳酸度增加, 並且超出可接受範圍, 這樣的優酪乳口感會很酸, 而且乳酸菌活力下降, 乳蛋白變性程度增加, 不利於人體吸收, 也不利於腸胃健康。

保存越久, 優酪乳的品質越難保證, 所以, 優酪乳不要一次性買很多, 儘量現買現喝。

看看這些我們日常生活常常的食用的食物, 原來它們也在為大家傳遞著有利健康的資訊。 只是我們一定要注意觀察, 注意解讀, 方能領會出很多的收穫, 在飲食上才能更加的健康和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