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拉肚子渾身發冷打寒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或許吃多了東西, 或者吃了壞的東西, 也有的是吃了不習慣吃的東西, 我們都會有拉肚子的情況, 早在以前, 拉肚子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 因為拉肚子特別容易消耗體能, 同時也特別的容易喪失水分。 拉肚子的朋友們都知道, 在我們吃壞東西拉肚子的時候, 全身都特別的難受, 甚至有的時候還會發冷, 打寒戰, 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瞭解一下拉肚子為什麼會發冷打寒戰吧!

一、腹瀉(diarrhea)是一種常見症狀, 俗稱“拉肚子”, 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 糞質稀薄, 水分增加, 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 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 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 正常人每日大約有9L液體進入胃腸道, 通過腸道對水分的吸收, 最終糞便中水分僅約100~200ml。 若進入結腸的液體量超過結腸的吸收能力或(和)結腸的吸收容量減少, 就會導致糞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
便產生腹瀉。 臨床上按病程長短, 將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 急性腹瀉發病急劇, 病程在2~3周之內, 大多系感染引起。 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發病原因更為複雜, 可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二、常見病因 細菌病毒感染, 食物中毒, 著涼等, 腸道炎症等 三、常見症狀 腹瀉時排便次數增加, 性狀改變, 總量增加。 四、病因 1.急性腹瀉 (1)感染 包括病毒(輪狀病毒、諾瓦克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等病毒)、細菌(大腸桿菌、沙門菌、志賀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或寄生蟲(溶組織阿米巴原蟲、梨形鞭毛蟲)引起的腸道感染。 (2)中毒 食物中毒如進食未煮熟的扁豆、毒蕈中毒、河豚中毒, 重金屬中毒, 農藥中毒等。 (3)藥物 瀉藥、膽鹼能藥物、洋地黃類藥物等。 (4)其他疾病 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急性壞死性腸炎、食物過敏等。 2.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病因比急性的更複雜, 腸黏膜本身病變、小腸內細菌繁殖過多、腸道運輸功能缺陷、消化能力不足、腸運動紊亂以及某些內分泌疾病和腸道外腫瘤均有可能導致慢性腹瀉的發生。
可引起慢性腹瀉的疾病包括:。 (1)腸道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細菌性疾病;③腸結核;④梨形鞭毛蟲病、血吸蟲病;⑤腸道念珠菌病。 (2)腸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腸病(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②放射性腸炎;③缺血性結腸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癥性腸炎。 (3)腫瘤 ①大腸癌;②結腸腺瘤病(息肉);③小腸惡性淋巴瘤;④胺前體攝取脫羧細胞瘤、胃泌素瘤、類癌、腸血管活性腸肽瘤等。 (4)小腸吸收不良 ①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②繼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5)腸動力疾病 如腸易激綜合征 (6)胃部和肝膽胰疾病 ①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腸吻合術;②萎縮性胃炎;③慢性肝炎;④肝硬化;⑤慢性胰腺炎;⑥慢性膽囊炎。
(7)全身疾病 ①甲狀腺功能亢進;②糖尿病;③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④系統性紅斑狼瘡;⑤煙酸缺乏病;⑥食物及藥物過敏。

臨床表現 1.急性腹瀉 起病急, 病程在2~3周之內, 可分為水樣瀉和痢疾樣瀉, 前者糞便不含血或膿, 可不伴裡急後重, 腹痛較輕;後者有膿血便, 常伴裡急後重和腹部絞痛。
感染性腹瀉常伴有腹痛、噁心、嘔吐及發熱, 小腸感染常為水樣瀉, 大腸感染常含血性便。 2.慢性腹瀉 大便次數增多, 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 便稀或不成形, 糞便含水量大於85%, 有時伴黏液、膿血, 持續兩個月以上, 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病變位於直腸和(或)乙狀結腸的患者多有裡急後重, 每次排便量少, 有時只排出少量氣體和黏液, 粉色較深, 多呈黏凍狀, 可混血液, 腹部不適位於腹部兩側或下腹。 小腸病變引起腹瀉的特點是腹部不適多位於臍周, 並於餐後或便前加劇, 無裡急後重, 糞便不成形, 可成液狀, 色較淡, 量較多。 慢性胰腺炎和小腸吸收不良者, 糞便中可見油滴, 多泡沫, 含食物殘渣, 有惡臭。 血吸蟲病、慢性痢疾、直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等病引起的腹瀉, 糞便常帶膿血。腸易激綜合征和腸結核常有腹瀉和便秘交替現象。因病因不同可伴有腹痛、發熱、消瘦、腹部包塊等症狀。 糞便常帶膿血。腸易激綜合征和腸結核常有腹瀉和便秘交替現象。因病因不同可伴有腹痛、發熱、消瘦、腹部包塊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