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非傷寒沙門氏菌感染

概述
非傷寒沙門氏菌感染是指傷寒、副傷寒以外的各種沙門菌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其臨床表現複雜, 可分為胃腸炎型、類傷寒型、敗血症型、局部化膿感染型, 亦可表現為無症狀感染。

病因
(一)傳染源 沙門氏菌主要以動物為其儲存宿主, 家禽如雞、鴨、鵝, 家畜如豬、牛、羊、馬等;野生動物如鼠類、獸類均可帶菌。 病人及無症狀帶菌者亦可作為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1.食物傳播 為引起人類沙門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徑。
2.水源傳播 沙門氏菌通過動物和人的糞便污染水源, 飲用此種污水可發生感染。
3.直接接觸或通過污染用具傳播 沙門氏菌可因與病人直接接觸或通過染菌用具傳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對沙門氏菌普遍易感, 感染後結果與菌種毒力及宿主免疫狀態有關。

症狀
潛伏期因臨床類型而異, 胃腸炎型者短至數小時, 而類傷寒型或敗血症型可長達1~2周。
(一)胃腸炎型 是最常見的臨床類型, 約占75%, 多由鼠傷寒、豬霍亂及腸炎沙門氏菌引起。 多數起病急驟, 畏寒發熱, 體溫一般38~39℃, 伴有噁心、嘔吐, 腹痛, 腹瀉, 大便每日3~5次至數十次不等, 大便常為水樣, 量多, 很少或沒有糞質, 可有少量粘液, 有惡臭、偶可呈粘液膿血便。 本型病程一般2~4天, 偶有長達1~2周。
(二)類傷寒型 多由豬霍亂及鼠傷寒沙門氏菌所引起。 潛伏期平均3~10天, 臨床症狀與傷寒相似,

但病情和經過均較傷寒為輕。 熱型呈弛張熱或稽留熱, 亦可有相對緩脈, 但皮疹少見, 腹瀉較多, 由於腸道病變較輕, 形成潰瘍較少, 故很少發生腸出血和腸穿孔。
(三)敗血症型 常見的致病菌為豬霍亂或鼠傷寒沙門氏菌。 多見於嬰幼兒、兒童及兼有慢性疾病的成人。 起病多急驟, 有畏寒、發熱、出汗及輕重不等的胃腸道症狀。
(四)局部化膿感染型 多見於C組沙門氏菌感染。 一般多見於發熱階段或熱退後出現一處或幾處局部化膿病灶。

檢查
1.血常規 白細胞數多在正常範圍內, 但敗血症型及局部化膿感染型, 白細胞總數升高, 中性粒細胞也增多。
2.病原學檢查 具有確診價值。 取患者嘔吐物、糞便、血液或局部病灶的膿液進行培養, 可發現病原菌。


3.血清學檢查 患者血清對病原菌或密切相關菌種的菌體抗原(“O”抗原)的凝集效價增高, 如大於或等於1:160, 或雙份血清效價增高達4倍以上者有診斷意義。

治療
(一)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 床邊隔離。 早期給予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等病情好轉後才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二)對症治療 嘔吐、腹痛明顯者可給予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或口服普魯辛15~30mg。 劇烈嘔吐不能進食或腹瀉頻繁者, 應靜脈滴注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生理鹽水。
(三)病原治療 單純胃腸炎型一般不需應用抗生素治療。 因為應用抗菌藥物不能改變病程, 反而易促使腸道耐藥菌株產生, 使排菌時間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