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常識:“未病”不是“亞健康”

“治未病”即“于病未成時(疾病前期)進行防護調解”, 是中醫學的主要衛生理念之一, 內容豐富。 但“未病”與健康、疾病和目前常說的“亞健康”的區別最終落實在什麼地方, 仍在探討之中。 基本概念對實踐具有直接指導作用, 本文試依據中醫典籍和臨床實際就相關問題抛磚引玉:

一、中醫典籍對“治未病”的代表性論述

前賢的論述, 粗分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癒防複/康復調護”三方面。 “未病先防”又細分為未病防因、未病除因兩方面, 包含了現代醫學三級預防的全部內容。

1.未病防因 即防止體內病因發生或/和外邪入侵的未病先防,

為身體健康時的養生防護, 或傳染性疾病的預防。 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 此謂發陳, 天地具生, 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 廣步於庭。 披髮緩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殺, 賞而勿罰, 予而勿奪。 此春氣之應, 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肝, 夏為寒變, 奉長者少。 ……冬三月, 此謂閉藏, 水冰地訴, 無擾乎陽, 早臥晚起, 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 此之謂也。 ”《素問》運氣七篇中更有眾多據當年五運六氣盛衰“司歲備物”、防治疾病的論述。

2.未病除因 即去除體內病因的未病先防, 此時人的臟腑陰陽之盛衰已有偏頗, 或已有邪氣記憶體, 但尚未致人體功能活動的失常。 如, 《素問·刺熱論》:“肝熱病者, 左頰先赤……病雖未發,

見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刺其未衰者也, 下工刺其方襲者也, 與其形之盛衰者也, 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 故曰: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 此之謂也。 ”

3.既病防變 即將疾病控制在局部, 不使其傳變至新的臟腑和深的層次。 如《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夫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補之。 ”

4.病癒防複/康復調護 即病除而正氣大傷, 和/或餘邪未盡, 為防止疾病復發、或保證機體康復的調護。 如《素問·熱病論》:“熱病少愈, 食肉則複, 多食則遺, 此其禁也。 ”《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後勞複病脈證並治》:“大病差後勞複者, 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差以後,

更發熱, 小柴胡湯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