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一天到底能吃多少味精?這次終於有了權威說法

最近, 一條「歐盟對提出限制味精攝入量」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

近日, 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發佈了對食品添加劑谷氨酸和谷氨酸鹽的最新評估報告:

谷氨酸(及其鹽)對人的安全攝入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 30 毫克。 對於一個 60 公斤的成年人, 相當於每天不超過 1.8 克。

1.8 克是多少呢?大概就是三分之一啤酒瓶蓋, 對很多人來說可能都不夠炒一個菜的。

這個報告一出, 味精再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那麼:味精到底還能不能吃了?

我們趕緊請來了食品工程專業的雲無心博士, 詳細跟大家說說。

歐盟到底說了啥?

2017 年 7 月 12 日 EFSA 發佈了一份專家評估報告。

這份報告評估了谷氨酸以及各種谷氨酸鹽(包括谷氨酸鈉、谷氨酸鉀、谷氨酸鈣、谷氨酸鎂)對健康的影響。

在報告中, 專家委員會確認了之前所採用的谷氨酸以及谷氨酸鹽的安全性資料, 不過增加了一項谷氨酸鈉對大鼠神經發育影響的研究。

在這項研究中, 谷氨酸鈉對不影響大鼠神經發育的最大劑量是每公斤體重 3.2 克。

按照從動物實驗結果設定人類安全標準的常規, 採用 100 倍的安全係數, 得出:谷氨酸(及其鹽)對人的安全攝入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 30 毫克。

用這個標準換算, 對於一個體重為 60 公斤的成年人, 相當於每天吃味精不超過 1.8 克。

味精是化學合成的

所以要少吃?

說了「要少吃」, 很多人就覺得味精有害,

但其實除了商店裡買到的味精之外, 很多食物都含有味精。

在人類感知的 5 種基本味覺中, 有一種是「鮮」。 中國傳統烹飪中用各種「高湯」「濃湯」(比如雞湯、骨頭湯、海帶湯等等)來增加鮮味, 但並不知道是什麼帶來了鮮味。

直到 1866 年, 才有一位德國化學家發現了谷氨酸鹽。 又過了 40 餘年, 谷氨酸鈉才在熬幹了的海帶湯中被提取出來。

也就是說, 味精一直在天然食物中存在。 現在的味精大都是通過發酵澱粉、甜菜、甘蔗得來的, 也不是什麼「化學合成」的產物。

吃味精會頭疼?

人們對味精的恐慌起源於 1968 年。

一位叫 Ho Man Kwok 的博士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描述了自己吃中餐時的奇怪經歷, 大致是說開始吃中餐之後 15 到 20 分鐘,

後頸開始麻木, 並開始擴散到雙臂和後背, 而且還持續兩個小時左右。

這篇文章引發了世界性的對於味精的恐慌, 被稱之為「中餐館併發症」。

後來, 科學家們做了許多實驗, 但都無法證實「中餐館併發症」的存在。 然而 Ho Man Kwok 的故事一直在社會上流傳, 直到今天也沒有停息。

味精安全嗎?

會不會致癌、造成哮喘?

所謂的「味精致癌」, 是說味精經過加熱會產生焦谷氨酸鈉, 會致癌。

這個傳說流傳很廣泛, 但是在嚴肅的科學資料中, 並沒有「焦谷氨酸鈉致癌」的說法:味精變成谷氨酸鈉, 只是失去了鮮味, 但並沒有危害。

「味精造成哮喘」的說法最早出現在上世紀 80 年代, 但截至目前為止, 並沒有十分可靠的科學證據。 所以目前, 科學界的一般認識是「味精不會導致哮喘」。

對於味精的安全性, 美國 FDA 等世界著名權威機構的評估結論認為「對普通公眾沒有威脅」。

但是「有未知比例的人群可能對味精發生反應」, 可能的症狀有後背麻木、頭疼、噁心、嘔吐等等。

味精吃多了, 會導致高血壓?

味精和鹽一樣都含有鈉, 一個共同的認知是「過量攝入鈉會升高血壓」, 所以很多人認為, 味精吃多了會導致高血壓。

實際上, 味精中雖然含有鈉, 但它和鹽會產生「協同效應」。

也就是說, 相同的鹹度的食物, 「味精 + 鹽」的組合, 其實還比單純放鹽所含的鈉要少一些。

味精到底還能不能吃?

谷氨酸是組成蛋白質的一種氨基酸。 我們吃的蛋白質經過消化吸收, 也會產生大量谷氨酸。

從這個角度來說, 歐盟這個評估結論有一個不好解釋的漏洞:

味精只是人們攝入谷氨酸及其鹽的一種途徑,

甚至並不是主要途徑。

一個成年人每天要吃幾十克蛋白質, 經過消化吸收, 這些蛋白質會釋放出大量的谷氨酸進入血液, 一般人每天都會在 10 克以上。

而味精只是調料, 大多數人通過它攝入的谷氨酸都不超過 1 克。 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 不同來源的谷氨酸進入血液之後對身體有不同的影響。

在 EFSA 發佈這份評估報告之前, 世界各權威機構的結論都是:味精沒有安全性的問題, 可以隨便吃。 EFSA 發佈這份報告之後, 世界其他機構是否贊同還不可知。

不過, 如果你想遵循歐盟的這個評估結論, 每天攝入的味精不要超過 1.8 克, 還是沒有問題的。

但仔細想想,

使用味精多的菜往往都是「重口味」的:相比味精, 這些菜中的油、鹽等「不健康成分」其實更值得擔心,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