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誤區

不要亂用藥

一提到肝炎, 人們很自然會想到“甲肝”“乙肝”“丙肝” “大、小三陽”。

其實在肝炎家族裡 , 還有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藥物性肝炎等幾大類。 其中, 藥物性肝炎危害甚廣卻不為人們所重視。

“是藥三分毒”, 目前由於服藥引起的肝損害已經上升至各類肝炎的第四位, 在50歲以上的肝病患者中的比例超過40%。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 藥物性肝損害已上升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

常見“傷肝”藥 可能產生肝損害的藥物主要包括: 【西藥】1。 抗結核藥物:利福平、異煙肼等。 2。 大環內酯類藥:四環素、紅黴素、螺旋黴素等。 3。 解熱鎮痛藥物:保泰松、阿司匹林等。

4。 抗精神病藥物:氯丙嗪、奮乃靜等。 5。 抗抑鬱藥物:阿米替林。 6。 抗癲癇藥物:丙戊酸鈉。 7。 鎮靜藥物:苯巴比妥等。 8。 抗甲亢藥物:他巴唑、甲亢平等。 9。 抗腫瘤藥物:絲裂黴素、更生黴素等。 10。 降糖藥物:優降糖、拜唐蘋等。 11。 心血管藥物:異搏定、安搏律定等。

【中藥】大黃、蒼耳子、相思子、野百合、天花粉、艾葉、川楝子等。 有的人得病了也不找醫生, 在不瞭解藥物的不良反應、服用劑量要求情況下, 買來藥就吃, 結果造成肝損害。

所以應遵醫囑用藥, 服用藥物後還應加強觀察, 如發現問題立即停藥並去醫院求診。

什麼是藥物性肝炎 肝臟是藥物濃集、轉化、代謝的主要器官, 尤其是口服藥物。 肝臟負責解毒, 但本身也會中毒, 由於藥物及代謝產物的毒性作用或機體對藥物產生過敏反應,

對肝臟造成損害引起肝組織發炎, 即所謂的藥物性肝炎。

藥物性肝炎多在服藥1~4周內發生, 具體表現與其他肝炎大致相同, 如肝區不適、腹脹、食欲減退、噁心嘔吐、乏力、尿黃等, 肝臟腫大伴有壓痛, 轉氨酶升高。 嚴重的藥物性肝損害甚至會引起肝細胞壞死, 如果診治不及時, 可危及生命。

肝病患者更需警惕藥物損害 我國現有各類肝病患者近2億, 肝病患者都想積極治療, 早日康復, 但錯誤的用藥行為高達30%以上, 有相當一部分患者並非死于原有的肝病, 而是死於亂用藥物。 很多人以為肝不好就需“補肝”, 拼命吃藥, 結果越補越麻煩, 反而補出了藥物性肝炎。

一位45歲的男患者, 被確診為肝硬化。

他迷信“偏方”, 胡亂喝湯藥。 三個月後, 病情急劇加重:腹部越來越脹, 腹水增多, 周身皮膚顏色加深, 呈黑色。 家人趕緊把他送醫院, 不久就因肝衰竭而死亡。

肝病患者迷信保肝藥的功效, 對於自稱有“保肝”作用的藥物不加節制地服用, 以為多多益善, 這種治病心切而產生多吃藥、吃好藥的心理可以理解, 但確實是錯誤的!其實, 再好的藥, 如果不對症, 和毒藥沒有兩樣。

保肝藥不是保健品, 長期不合理地使用, 只能加重肝臟負擔, 使病情加重, 有的還會擾亂人體正常的免疫機能, 使病情惡化。

目前市場上保肝藥品種類很多。 這些藥物有數百種之多, 應選擇那些針對發病機制而發揮作用的, 且臨床證明確有效果的。 常用的保肝藥有維生素類藥物、促進肝臟解毒的藥物、促進能量代謝的藥物、促進蛋白質合成的藥物、抗脂肪肝的藥物及抗纖維化的藥物等。

實際上, 真正需要保肝藥的患者並不像廣告上宣傳的那麼多, 保肝藥也有適應證。 有些人甚至沒有任何症狀, 僅僅體檢查出是肝炎病毒攜帶者, 就自作主張地長期服用保肝藥是不合適的。

一般以下四種情況最好不要應用保肝藥: (1)有病毒複製活躍的慢性乙肝、丙肝, 患者的轉氨酶升高幅度不大, 應及時給予抗病毒藥, 病毒被抑制, 轉氨酶會自然下降, 肝臟炎症也會好轉。 (2)自身免疫性肝病, 包括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一般的保肝藥沒有治療價值。 (3)失代償肝硬化, 保肝藥難以起效。

(4)脂肪肝, 除抗脂肪肝藥物外, 其他保肝藥基本無效, 或療效不確切。

所以, 不亂用藥, 就是最好的保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