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薑炭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Jiānɡ Tàn

【來源】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薑的乾燥根莖經炒炭形成的炮製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ingiber offcinale Rose.

【原形態】薑, 多年生草本, 高50-80cm。 根莖肥厚, 斷面黃白色, 有濃厚的辛辣氣味。 葉互生, 排成2列, 無柄, 幾抱莖;葉舌長2-4mm;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 長15-30cm, 寬1.5-2.2cm, 先端漸尖, 基部狹, 葉革鞘狀抱莖, 無毛。 花葶自根莖中抽出, 長15-25cm;穗狀花序橢圓形, 長4-5cm;苞片卵形, 長約2.5cm, 淡綠色, 邊緣淡黃色, 先端有小尖頭;花萼管長約1cm, 具3短尖齒;花冠黃綠色, 管長2-2.5cm, 裂片3, 披針形, 長不及2cm, 唇瓣的中間裂片長圓狀倒卵開, 較花冠裂片短, 有紫色條紋和淡黃色斑點, 兩側裂片卵形,

黃綠色, 具紫色邊緣;雄蕊1, 暗紫色, 花藥長約9m, 藥隔附屬體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 無毛, 花柱1, 柱頭近球形。 蒴果。 種子多數, 黑色。 花期8月。

【生境分佈】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廣為栽培。

【藥理作用】參見炮薑條。

【性味】味苦;辛;澀;性溫

【歸經】脾;肝;腎經

【功能主治】溫經止血;溫脾止瀉。 主虛寒性吐血;便血;崩漏;陽虛泄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6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 研末調敷。

【注意】

陰虛火旺者及孕婦慎服。

1.《本草徵要》:血寒者可多用, 血熱者不過用三四分為嚮導而已。 2.《本草備要》:多用報陰耗氣, 孕婦忌之。 3.《得配本單》:孕婦服之令胎內消, 氣虛者服之傷元, 陰虛內熱多汗者禁用。 {藥論}1.論薑炭善止血:1.1.李中梓:吐衄下血崩漏淋產證, 熟者反能止之, 何也?蓋物極則反,

血去多而陰不復, 則陽亢無所附, 得此助陽之生而複矣, 且見火則味苦色黑, 守而不走, 血安得不止耶?然必病久氣虛, 亡陽而多盜汗及手足冷者宜用;若初病火熾, 遽爾投之, 是抱薪救火, 危亡立至矣。 《雷公炮製藥性解》1.2.纓希雍:其言止血者, 蓋血虛則發熱, 熱則妄行, 乾薑炒黑能引諸補血藥入陰分, 血得補則陰生而熱退, 血不妄行矣。 (《本草經疏》)1.3.馮兆張:姜, 若至炒黑, 則辛辣變為苦鹹味, 既下走, 黑又止血, 辛熱之性雖無, 辛涼之性尚在, 故能去血中之鬱熱而不寒, 止吐血之妄行而不滯, 較之別藥徒以黑為能止血為事者, 功勝十倍。 (《馮氏錦囊·藥性》)1.4.姚球:乾薑, 炮灰色黑, 入腎助火。 火在下謂之少火, 少火生氣, 氣充則中自溫也。 血隨氣行,
氣逆火動, 則血止溢。 炮薑(炭)入腎, 腎溫則浮逆之火氣皆下, 火平氣降, 其血自止矣。 (《本草經解》)1.5.趙其光:後世遇失血每用薑炭, 以為火從水化, 使洛陽不僭而血自止。 不知姜炭全失姜之本性, 止宜炒以守中, 配入涼血之味, 使寒不凝而血乃和。 (《本草求原》)2.論姜炭散寒助陽:2.1.徐大椿:姜炮黑, 辛苦大熱, 入脾胃而守中逐冷, 救急回陽, 為溫中止血專藥, 產後虛冷必須之, 即設假熱外浮, 非炮薑導之不可。 (《藥性切用》)2.2.汪級:黑姜, 色黑則人腎經, 火化則不熱而止于溫, 苦堅腎水, 辛補命火, 續絕回陽。 (《醫林纂要·藥性》)2.3.張秉成:乾薑, 炮黑則辛少苦多, 操散之性已減, 溫守之力尤獨, 能入血分, 協助補藥之力, 故營血虛寒而欲溫補者, 非此不為功, 即純虛而無寒者,
亦可用之, 不溫則虛不復也。 (《本草便讀》)3.論薑炭燮理陰陽的配伍應用:金靈昭:按前賢朱丹溪雲, 姜本車熱, 炒黑則苦平矣, 能由陽入陰, 由陽出陽, 所以引氣藥入血分而補血, 引血藥入血分而止血, 如血虛發熱、產後大熱必須用之。 止血痢腸紅及唾血、吐血、嘔血、下血、血脫, 面色白而夭不澤, 六脈懦弱, 有陰無陽者, 大宜加之, 如古方有用四君子配當歸、熟地, 加炒黑乾薑而治氣虛血脫者;有用四物湯配人參、黃芪, 加炒黑乾薑而治血虛氣弱者, 有陽生陰長、陰和陽合之義。 (引自《本草匯言》)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