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春季如何預防中風及易得中風的那些事

目錄:

第一章:春季如何預防中風及易得中風的那些事

第二章:酣睡非好眠嚴重打鼾易腦中風

第三章:春季老人易患腦中風

編者按:中風一向被認為是老年人的疾病, 但是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城市人群工作壓力增加、慢性疾病的年輕化趨勢, 越來越多中青年中風的案例出現。 生活中食飽就睡易發腦中風、呼呼大睡並非是睡眠好的象徵, 嚴重者打鼾易腦中風, 老人頻打哈欠多有可能是缺血性腦中風前兆, 腦中風都有哪些徵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專家是怎麼定義腦中風的吧!

春季如何預防中風及易得中風的那些事

吃飽就睡容易的腦中風

近幾十年來影響人們長壽的死因主要是癌症、心肌梗死及腦中風。 而在我國則腦中風往往比心肌梗死多, 因此如何減少腦中風很值得研究。

前不久在巴黎召開的歐洲心臟學會2011年年會上就有一報告討論了腦中風與晚飯後隔多少時間睡覺問題。 這是希臘某大學醫學院的營養專家研究的。 他們調查了1000個病人, 結論是晚飯後一小時以上再睡眠者較晚飯後即睡覺者腦中風的風險要減少約2/3。 如果再晚20分鐘以上再睡眠, 則此風險還可以減少10%。

此研究並不證明任何因果關係, 僅僅是觀察到這一現象, 即晚飯後距離睡覺的時間似乎與腦中風發病有關。

此研究包括了500名健康者、250例曾發生過腦中風者及250例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者。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病, 由於冠狀動脈阻塞而使心臟血流減少, 嚴重時發生心肌梗死。

此1000人均填寫了一張詳細的問卷, 有關睡眠的習慣, 以及什麼時候睡和吃什麼等等。

統計結果, 與晚餐後一小時內即上床者相比, 晚飯後60~70分鐘上床者的腦中風危險性減少66%。 晚飯後70分鐘到2小時再上床者危險性要減少76%。 而2小時以上再上床者, 則此危險性反而開始逐漸上升, 原因不明。

在調查中還發現晚飯後一小時以上再上床者, 其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似乎也能減少。

為了分析其原因, 還調查了許多與冠心病及腦中風有關的危險因素——如年齡、性別、體力活動、體重、吸煙與否、飲食、冠心病的家族史、高血壓、血脂紊亂及糖尿病等。

但結果還是認為晚飯後早睡者與以上因素並無明確關係, 仍是早睡者腦中風危險性增加。

至於為什麼有這一結果, 作者並未進行深入的探究。 但作者認為以前有研究認為睡得越早者食管反流病的發生越多, 而這病常合併有睡眠呼吸停止, 而這是腦中風的一個危險因數。

美國心臟學院的主席則另有看法。 他認為, 當吃晚飯時, 血糖、血脂及血流等有改變, 所有這些暫時的改變都可能影響發生腦中風的危險性, 飯後一段時間這些變化逐漸平穩。 而此研究的病例相對較少, 因此晚飯和睡眠之間隔多少時間仍值得進一步研究。 目前來說,

只要記住, 你媽媽說的飯後別立即上床是對的。

對於我們來說, 從常理推論, 吃飽後稍微活動活動, 待消化得差不多了再上床也不遲。 切不要吃飽了就往床上一躺睡大覺!

酣睡非好眠嚴重打鼾易腦中風

據臺灣TVBS電視臺報導, 白天容易打瞌睡, 精神不集中, 晚上睡覺又大聲打呼。 如果您有這些症狀的話, 有可能是罹患“無症狀腦中風”。 醫生提醒, 如果睡覺打呼嚕的聲音大到吵到別人時, 最好做檢查。

臺北市的胡先生, 60年來打呼嚕的聲音大到連枕邊人都睡不著, 治療後才發現, 打呼嚕竟然打到“腦中風”。 胡先生說, “像大吸氣的時候, 會把自己給嚇醒, 就是呼吸中止。 ”

醫師表示, 胡先生的案例就是標準的“呼吸中止”, 導致腦部缺氧, 核磁共振才發現,

那些白白的小點就是血管阻塞, 因此腦中風。

醫師表示, 胡先生罹患的就是醫療界開始重視的無症狀腦中風, 既沒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只因為嚴重打鼾, 就病發腦中風現象。 而之前, 一位26歲的年輕病患也因為嚴重打鼾引發腦中風。

萬芳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宋家瑩表示, 無症狀腦中風病患一般很容易就睡著(或者打瞌睡), 他們白天容易頭痛, 晚上容易嚴重打鼾。

另外, 醫師也建議, 男性頸圍大於43釐米, 女性頸圍大於38釐米, 或是腹圍大於100釐米, 都容易睡眠呼吸中止。 呼呼大睡已經不是一夜好眠, 而是腦中風風險提高。

春季老人易患腦中風

春天的氣息已經撲面而來, 令人心情舒暢, 但春天氣候驟升驟降, 血管收縮難以跟上溫度的變化,

中老年人此時必須高度警惕中風等腦血管病的發生。 患有頸動脈狹窄的病人更要提高警惕。

大腦的血液在顱外由四條血管供應:兩條頸動脈和兩條椎動脈。 這四支動脈任何一支發生病變都可以導致腦缺血, 引起腦卒中, 俗稱中風。 在缺血性腦卒中, 由頸動脈狹窄導致的約占80%。 隨著機體的衰老和血管的硬化, 人體各處的動脈內可形成動脈硬化斑塊, 造成動脈狹窄。 其中頸動脈的分叉處是較常發生的部位。 這些斑塊不斷增大, 可出現鈣化、出血、壞死、脫落, 其結果就會導致頸動脈閉塞及腦部血管栓塞。 臨床統計顯示, 腦中風的病人, 約2/3的腦梗塞與頸部動脈狹窄有關。 頸動脈狹窄程度75%的患者中, 1年內發生中風的可能性為10。5%,5年內為30-75%;頸動脈狹窄程度在70-90%且合併腦缺血的患者中,1年內將有26-28%發生中風。

患有頸動脈狹窄的病人最常出現的症狀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表現為突然發生的頭暈、一側面部、肢體無力或麻木,或者短時期內言語困難、眼前發黑(常為一過性的單眼黑矇),或者出現一過性的意識喪失、遺忘等。這些症狀歷時短暫,一般數分鐘或數小時,常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而無後遺症。但這種症狀多反復發作,多則一日數次,少則數周、數月至數年發作一次。對於突然起病的肢體麻木、無力和視力障礙、一側不全偏癱和感覺障礙病因不明者,以及既往發生腦卒中形成後遺症等,都應懷疑患有頸動脈狹窄。體檢發現頸動脈雜音但無症狀者,也應考慮患有頸動脈狹窄。

一般來說,無症狀或症狀輕的患者自己無法知道是否有頸動脈狹窄。但隨著各種診斷手段的發展,對於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的檢出已越來越多,為積極防止腦卒中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頸動脈多普勒超聲是目前最為簡單且常用的診斷方法,無創傷,費用較低,敏感性達97%,可以將其作為篩查的輔助檢查手段。我們可以初步瞭解是否患有頸動脈狹窄及其狹窄程度、確定狹窄斑塊的成分及表面是否有潰瘍、是否有斑塊內出血等。對於以上提到的有動脈硬化危險因素者,及懷疑患有頸動脈狹窄者,可以作為首選的檢查手段。建議腦血管病的高發人群應定期接受頸動脈篩查,每三個月做一次頸動脈超聲。普通中老年人也可在單位組織體檢時增加頸動脈篩查的項目。

老人頻打哈欠須警惕 或是缺血性腦中風前兆

眾所周知,一般人在感到疲勞時,常打幾個哈欠,可使人的疲勞暫時減輕。可是,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者,頻頻打哈欠,有可能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先兆,應提高警惕。

大約有70%~80%的缺血性腦中風病的病人,在發病前一周左右,會因大腦缺血缺氧而頻頻出現打哈欠現象。其原因是中老年人,特別是患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者,由於動脈粥樣硬化,管腔變窄,血管壁彈性降低,致使流向大腦的血液量減少,而大腦對氧氣十分敏感,僅占體重2%左右的大腦,卻消耗全身需氧量的25%左右,因此,當大腦缺血缺氧時,即引起哈欠頻頻。同時,打哈欠還可使胸腔內壓力下降,上下腔靜脈回流心臟的血量增多,心臟的輸出血量增多,腦細胞的供血能力得到改善。但這種改善是暫時的,因此,頻頻哈欠常預示缺血性腦中風可能在近期發生。

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腦血管疾病者,出現無誘因的頻繁哈欠,切不可掉以輕心,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在醫生指導下,對高血壓、高血脂等積極進行治療。飲食宜清淡,避免高脂飲食,戒煙限酒,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以降低紅細胞、血小板聚集性,防止血栓形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防止激動,並注意防寒保暖。這些都對預防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有積極作用。

結語:春天的氣息已經撲面而來,令人心情舒暢,但春天氣候驟升驟降,血管收縮難以跟上溫度的變化,中老年人此時必須高度警惕中風等腦血管病的發生。患有頸動脈狹窄的病人更要提高警惕。中青年人,應該從生活方式開始預防中風、控制中風出現的各種危險因素。(文章原載于《大眾健康》,刊號:2012.02號,作者:張家慶,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1年內發生中風的可能性為10。5%,5年內為30-75%;頸動脈狹窄程度在70-90%且合併腦缺血的患者中,1年內將有26-28%發生中風。

患有頸動脈狹窄的病人最常出現的症狀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表現為突然發生的頭暈、一側面部、肢體無力或麻木,或者短時期內言語困難、眼前發黑(常為一過性的單眼黑矇),或者出現一過性的意識喪失、遺忘等。這些症狀歷時短暫,一般數分鐘或數小時,常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而無後遺症。但這種症狀多反復發作,多則一日數次,少則數周、數月至數年發作一次。對於突然起病的肢體麻木、無力和視力障礙、一側不全偏癱和感覺障礙病因不明者,以及既往發生腦卒中形成後遺症等,都應懷疑患有頸動脈狹窄。體檢發現頸動脈雜音但無症狀者,也應考慮患有頸動脈狹窄。

一般來說,無症狀或症狀輕的患者自己無法知道是否有頸動脈狹窄。但隨著各種診斷手段的發展,對於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的檢出已越來越多,為積極防止腦卒中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頸動脈多普勒超聲是目前最為簡單且常用的診斷方法,無創傷,費用較低,敏感性達97%,可以將其作為篩查的輔助檢查手段。我們可以初步瞭解是否患有頸動脈狹窄及其狹窄程度、確定狹窄斑塊的成分及表面是否有潰瘍、是否有斑塊內出血等。對於以上提到的有動脈硬化危險因素者,及懷疑患有頸動脈狹窄者,可以作為首選的檢查手段。建議腦血管病的高發人群應定期接受頸動脈篩查,每三個月做一次頸動脈超聲。普通中老年人也可在單位組織體檢時增加頸動脈篩查的項目。

老人頻打哈欠須警惕 或是缺血性腦中風前兆

眾所周知,一般人在感到疲勞時,常打幾個哈欠,可使人的疲勞暫時減輕。可是,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者,頻頻打哈欠,有可能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先兆,應提高警惕。

大約有70%~80%的缺血性腦中風病的病人,在發病前一周左右,會因大腦缺血缺氧而頻頻出現打哈欠現象。其原因是中老年人,特別是患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者,由於動脈粥樣硬化,管腔變窄,血管壁彈性降低,致使流向大腦的血液量減少,而大腦對氧氣十分敏感,僅占體重2%左右的大腦,卻消耗全身需氧量的25%左右,因此,當大腦缺血缺氧時,即引起哈欠頻頻。同時,打哈欠還可使胸腔內壓力下降,上下腔靜脈回流心臟的血量增多,心臟的輸出血量增多,腦細胞的供血能力得到改善。但這種改善是暫時的,因此,頻頻哈欠常預示缺血性腦中風可能在近期發生。

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腦血管疾病者,出現無誘因的頻繁哈欠,切不可掉以輕心,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在醫生指導下,對高血壓、高血脂等積極進行治療。飲食宜清淡,避免高脂飲食,戒煙限酒,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以降低紅細胞、血小板聚集性,防止血栓形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防止激動,並注意防寒保暖。這些都對預防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有積極作用。

結語:春天的氣息已經撲面而來,令人心情舒暢,但春天氣候驟升驟降,血管收縮難以跟上溫度的變化,中老年人此時必須高度警惕中風等腦血管病的發生。患有頸動脈狹窄的病人更要提高警惕。中青年人,應該從生活方式開始預防中風、控制中風出現的各種危險因素。(文章原載于《大眾健康》,刊號:2012.02號,作者:張家慶,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