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秋燥秋乏秋愁如何解?教你一招,神清氣爽應對三秋症!

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 入秋後, 隨著氣候的變化, 人體可產生諸多不適,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秋燥、秋乏、秋愁三大主症, 對此, 人們應該採取必要措施, 積極應對。

秋燥

細辨溫涼分而治之

燥為秋天的主氣, 其中初秋有夏日之餘熱, 天氣晴暖而乾燥, 燥與溫熱結合, 稱為溫燥。 深秋有近冬之寒氣, 久晴無雨, 氣候乾燥, 天氣逐漸轉涼, 燥與寒結合, 稱為涼燥。 燥邪為患有兩大特點, 一是燥邪乾澀, 易傷津液。 二是燥易傷肺。

入秋後, 可根據氣候變化, 按照“減辛增酸”的原則, 通過飲食對秋燥進行調治, 主要是多進食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

防治溫燥可選梨、葡萄、獼猴桃、甘蔗、荸薺、番茄、蘿蔔、百合。 防治涼燥可選柿子、石榴、廣柑、蘋果、白果、核桃、胡蘿蔔等。 此時, 應少吃辣椒、花椒、胡椒以及蔥、薑等辛辣食物, 尤忌如麻辣火鍋之類大辛大熱之品, 以防助“燥”為虐, 化熱生火, 加重秋燥。

秋乏

四招加以消解

入秋之後, 天氣漸涼, 人體開始進行自我調整, 各種生理功能漸趨平衡, 但炎夏造成的消耗一時未能完全補償, 於是, 不少人感到渾身疲軟無力, 精神疲憊, 倦怠, 睡意連綿, 呵欠不斷, 食欲增強, 卻又不易消化。 這種現象在民間被稱為“秋乏”。

緩解“秋乏”, 首先應從生活起居上進行調整。 夏天晚睡早起, 秋涼後應改為早睡早起, 注意不要熬夜, 切忌過勞。

其次, 在飲食上可適當補充優質蛋白質,

補償夏日的消耗。 但注意不要大量食用難以消化的肉食, 以免影響脾胃功能。 芡實富有營養, 且兼具養胃之功, 民間素有“秋藕最補人”之說, 這些都可適當食用。 還可多喝些茶、咖啡以醒神。 秋涼後, 應少食生冷及性味寒涼之品, 以免損傷脾胃, 加重“秋乏”。

再次, 秋高氣爽是鍛煉身體的大好時機, 可開展一些諸如太極拳、慢跑步、廣播操、冷水浴等體育健身活動。 這樣, 既能增強體質, 又有助於消除“秋乏”。

此外, 中醫認為, “秋乏”是一種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的表現, 對於體質虛弱、年老多病者, 一時“秋乏”不能解除, 可適當服用補中益氣丸、六君子丸、香砂養胃丸等中藥, 進行輔助治療。

秋愁

保持一個好心情

“秋風秋雨愁煞人”,

秋涼以後, 日照變短, 人的情緒難免消沉低落。 加上自然界草木枯萎, 花葉凋落, 往往使人觸景生情, 多愁善感, 特別是一些老人, 退休獨居在家, 常會引發淒涼、垂暮之感, 產生憂鬱、悲傷等情緒變化。 一些常年在室內工作的人, 尤其是體質較弱或極少參加體育鍛煉的腦力勞動者, 以及平素對寒冷比較敏感的人, 比一般人更易感染“秋愁”。

人們在秋天, 尤其要注意精神調養, 設法改善種種不良心境, 提高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 避免不良情緒的干擾, 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寧心安神, 靜心養氣, 保持良好的心態, 穩定自己的情緒, 逐漸適應氣候的變化。

二要多接受有益的光照, 在外要多曬太陽, 在室內可用模擬太陽光譜的“全光譜”燈泡代替白熾燈等“不全光譜”燈泡。

三要多接觸大自然, 經常處身於自然環境之中。

四要多進行戶外活動, 多參加一些文體活動, 或登高遠足, 或水中泛舟, 或琴棋書畫, 或養花垂釣, 或聞曲起舞, 使秋愁在愉悅之中悄然而去。

往期回顧:

缺這種維生素, 竟然會增加5種癌症風險?

一直坐著不動的你, 知道對身體有多大傷害嗎

6個好習慣讓你比別人多活十年!現在知道還不晚

我們致力於保護版權, 本文為《中國中醫藥報》原創, 如需轉載, 請第一時間聯繫後臺, 謝謝。

編輯 | 霏霏

喜歡的朋友,

到文末給我們點個

願健康與您長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