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治感冒咳嗽 中醫有妙招

感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 每個都會得。 人們對感冒的治療也是也各式各樣, 嚴重的去醫院, 不嚴重的自己買點藥。 一般選擇的都是西藥把病情控制住。 感冒怎麼治療感冒呢?下面我們看看中醫是如何治療感冒的吧!

人得了病以後, 咳嗽是最常見的一個症狀, 感冒了會咳嗽, 氣管炎、肺炎更會有咳嗽。 有的人咳嗽起來常常是一頓一頓的, 臉憋得通紅, 甚至喘不上氣來。 明代著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 年輕的時候有一次突患感冒, 咳嗽不止, 雖然吃了很多藥, 但久治不愈。 李時珍的父親也是一位名醫, 他遍查醫書, 終於發現一方, 只有一味藥, 叫做“一味黃芩湯”, 於是用黃芩煎湯, 給李時珍連服幾日, 不久咳嗽即止, 恢復了健康。 因此李時珍對黃芩推崇備至, 說:“藥中肯綮, 如鼓應桴, 醫中之妙, 有如此哉。 ”說明只要用對了藥, 就像用鼓槌擊鼓, 立竿見影。

是不是對所有的咳嗽都可以用黃芩來治呢?中醫並不這樣認為。 長期以來中醫對咳嗽一證的症候表現、病因病機以及治療原則和方法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咳嗽實際上可以分為咳和嗽兩個症狀, 所謂“有聲無痰謂之咳;無聲有痰謂之嗽;有聲有痰謂之咳嗽。 ”

咳是因為人的氣道受阻, 肺氣不得宣暢所致, 而嗽則是因為脾濕不運, 聚而生痰所致。 所以《黃帝內經》說:“此皆聚於胃關於肺”, 認為咳嗽的發生與人體的肺和胃有著密切的關係。 至於咳嗽的發生, 《黃帝內經》認為外感咳嗽總體是由於“外內合邪”所致, 所謂“外”是指人體感受了外邪, 邪氣束在肌表, 肺氣不得宣暢;所謂“內”則是因為人過食寒冷飲食, 寒飲食停在胃腑,

影響到脾胃的運化, 因而生痰, 這樣內外兩種因素合在一起就會導致人發生咳嗽。

我們在臨床過程中發現, 咳嗽病人尤其是小兒, 常常有外感寒邪, 又加之過食生冷的情況, 從而驗證了《內經》的說法是有依據的。 因此中醫在治療咳嗽時, 基本上是從肺、胃著手, 用宣肺止咳和健脾(胃)化痰相結合的方法。

許多病人各種藥都吃了, 可咳嗽卻一直難愈, 這是什麼原因?其實好多咳嗽纏綿不愈, 是因為醫不得法, 治療咳嗽要弄清其病理, 對症下藥。 按照辨證施治的原則, 咳嗽有內傷、外感之分, 又有寒咳、熱咳、濕咳、燥咳的區別, 須仔細分辨, 切不可一方通用。 寒咳痰色白清稀;熱咳痰黃而稠;濕咳痰多粘稠;燥咳乾咳少痰, 還需結合脈象、舌診綜合分析。 如果一見咳嗽, 未辨寒熱虛實, 隨便到藥店買點止咳成藥, 只能有事倍功半的結果。
醫治療咳嗽大致有如下幾種方法:感冒風寒咳嗽, 一般可用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方法, 如《傷寒論》“小青龍湯”有比較好的療效;風熱咳嗽, 一般可用《傷寒論》“麻杏石甘湯”;濕痰咳嗽可以用“二陳湯”加減。

屬於內傷咳嗽, 則需辨證選方治療。 中醫藥對咳嗽的治療有很好的效果, 特別是一些用抗菌素、消炎藥久治不愈的久咳、頑咳, 只要辨證得當往往能收到奇效。

有咳嗽症狀的病人, 應禁食寒涼食物。 中醫認為“形寒飲冷則傷肺”, 咳嗽時飲食過涼, 就容易造成肺氣閉塞, 咳嗽症狀加重, 日久不愈, 進而傷及脾胃, 造成脾的功能下降, 聚濕生痰。 尤其小兒咳嗽, 最好不要生吃西瓜、香蕉、雪梨等性偏涼的水果, 但把雪梨煮熟了連湯吃則具有養陰生津清肺的作用, 如果再加上一點中藥貝母, 效果更好。

溫馨提示:看了中醫如何治療感冒相信大家對感冒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感冒也是分很多種的, 不同的症狀起因也是不一樣的。

用藥也是不能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