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健康

關於心理健康的問題

健康是人類生存極為重要的內容, 健康是人們進行工作、學習、生活等一切社會活動的重要基石。 一個人只有在體魄健全的情況下, 才能保持充分的體力與精力, 從事各項社會活動, 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作出貢獻。 因此人們常說的“健康是個寶”是十分有道理的。

一、 關於健康的含義: 對健康的認識是有一定過程的。 多年來人們認為只要沒有軀體疾病或身體缺陷, 又不處於身體虛弱的狀態, 就稱之健康。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人們逐漸認識到除了上述以外, 人們還必須保持心理健康,

能良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環境, 才能算是真正的、全面的健康。 這正如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時通過憲章所規定的“健康……一種軀體上, 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滿(Well being)狀態, 而不只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

正是對健康的進一步理解, 促進了醫學模式的轉變。 由過去只重視生物學因素致病的生物——醫學模式, 轉變為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 後者強調了疾病形成過程中, 不但生物學因素起了作用, 而在許多疾病的產生過程, 心理、社會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要維護人們的健康, 也必須重視心理衛生, 心理健康。 “講究衛生、預防疾病”是完全正確的指導方針, 但過去一提到講究衛生, 人們往往是想到講究個人衛生、飲食衛生、環境衛生、生理衛生……;現在看來為身心健康,

我們也必須充分注意心理衛生, 保持心理健康。

二、 心理社會因素與疾病的關係: 人是社會的人, 人們在學習、工作及生活中不可能不與其他人及事物接觸而孤立存在。 因此, 在人的一生中決不會沒有任何艱難險阻, 不遇到矛盾、衝突, 不遭受挫折;也就是說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社會因素, 如果對這些心理、社會因素不能正確處理, 就會產生焦慮、抑鬱、恐懼、緊張等情緒困擾, 甚至導致或加重疾病。

換言之, 如果我們不注意心理衛生, 不注重心理健康, 就會產生以下問題: 1、 可成為各類精神障礙的直接原因或促因:例如, 由於重大精神創傷可引起的心因性精神障礙,

由於情緒衝突、內心矛盾所致的神經症及其它心理障礙;由於情緒衝突內心矛盾所導致的神經症及其它心理障礙;而心理社會因素亦可成為嚴重精神疾病, 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等的發病促因或誘因。 心理不健康的人更易於沉溺於迷信、巫術等偽科學之中, 甚至出現與其相關的精神/心理障礙。

2、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 有許多疾病如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潰瘍病、過敏性結腸炎、糖尿病、甲亢、神經性皮炎等等, 儘管病因尚未完全明瞭, 但國內外的研究均充分證實, 心理社會因素在這些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結局方面均起了重要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類疾病我們統稱為心身疾病。 如果我們注意了心理健康, 就可能避免或減少這類疾病的發生;即使已發生了此類疾病,

也大有助於此類疾病的治療及康復。

3、 患軀體疾病尤其是嚴重的軀體疾病的人, 往往會被抑鬱、焦慮、沮喪等不良情緒所困擾。 這些由心理社會因素引致的困擾, 會干擾病人的治療及康復, 加重軀體疾病的病情, 縮短這些病人的壽命。 如果得了較嚴重軀體疾病的病人能夠面對現實, 調動主觀能動性積極與疾病作鬥爭, 不為疾病所困擾, 不引起嚴重的思想包袱和情緒困擾, 則對疾病的康復或延緩病情懺悔, 增長壽命則是很有益處的。